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水。
喜欢山主要是因为山的崇高、峻要、巨显,山代表了权威。喜欢水主要是因为水的处下、深邃、清静、蕴含力量,水代表了态度。
山与水有什么样的哲学?对我们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我们对内要用山,对外要用水。
什么意思呢?
我们敬佩一个人,会说:这个人像山一样,值得人们敬仰。
然后呢?
有的人把他当做一座丰碑,用于自己膜拜敬仰;有的人把他当作一个目标,默默行动去超越。
这两者是因为心态不同,而导致行动不同。
所以,只要肯于行动,山是可以被超越的。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外界的人、外界的事,都可以被超越。比如:偶像、困难、目标,都可以比作山,都能被超越。
那么,我们对他人而言,也同样是山。他人也会把我们当做榜样,他人也可以超越我们。我们内心要知道,自己能够超越他人,自己也同样能够被他人超越。
但是,这里面涉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
简单举例说明一下:
比如,你有一个非常敬佩的偶像,你觉得他很厉害,像山一样只能远远地望着,无法逾越。
但是,你有了个与之相处的机会,你慢慢地发现,偶像也是人,没有你想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攀,随着关系日渐熟络,你起初的敬畏之心慢慢地淡化了,到最后,你内心的尊敬之情也淡化了。
甚至,在他人面前,你为了彰显自己,可能会拿偶像开玩笑或故意去贬低他。
那么,这种心理变化就是人性,这种放纵的心性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学经》说:
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
所以,正如外界事物对我们而言,都是山,只要你去行动,你就有机会超越。而我们对于外界事物而言,也同样是可以被膜拜、亲近、超越的山。
但是,我们只是显示出了山的崇高、峻要、巨显的特性,这无疑增加了自己孤傲、狂妄的心性。
一旦有人对你从一开始的敬畏变成轻视,你很容易心态失衡。
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规律。
古人云:
崇高者易彰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巨显者易生其益利。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
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是山,而人们喜欢征服山,当自己被超过,他人体现出人性中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告诉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人性。
他人也是山,可以超越的山,但是我们不要表现出侵略、张狂的一面,我们对外要像水一样,以处下的心态。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如水一样的胸怀和心性能使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这样不仅有利于心有和美,还会使我们活的更加自在。
有人会问:像水一样处下,不就是甘居人后,啥也办不成吗?
并不是,水虽然平静,但极具能量,大家常说征服山峰,但很少有说征服海洋的,因为人们知道星空和海洋,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
水还有另一个特性,就是以柔克刚。
水,万物莫有比其位者,已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
《道德经》说: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江海之所以可以成为百谷山川的领导者,因为它善于容纳下所有百谷山川的流水,所以它能成为百谷山川的领导者。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圣人想要使所有百姓都有一个提升使百姓更加高尚、品质更加良好就必须在发布所有言论的时候能包括所有百姓容纳下所有的百姓不要把百姓排除在外;想要带领人民前行就必须把自己本身的利益放在最后。因为这样所以圣人即使在百姓面前表现出更高的品德和权力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压力,发展在前面百姓也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好。所以天下都乐于推荐拥戴他而不会感到厌恶。因为圣人从来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跟他争。
还是那个道理,你越处下,越谦让,越不占所利,那些利益就越不会离你而去。
我们明白了山水哲学,知道山是可以用来超越的,水是用来为人处世的,我们不要因为困难像山一样就心生畏惧,要勇于攀登,也不要因为自己被他人的超越、失尊而心态失衡,自己内心要如水一样,知人性、明事理,内心清净,不被外界环境所控,按规律做事,言行合一。
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直言而易行,德行以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