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7 08:19:51

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1)

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2)

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3)

修身篇 XIUSHENPIAN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之江新语·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读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这句话,对于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启示。一个人*太强,就会在各种诱惑面前迷失心智;一个人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心态决定状态。没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在市场浪潮带来的消费主义面前,在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诱惑面前,就难免会有公权私用的冲动。只有从内心涵养一汩清泉,才能在诱惑面前做到百毒不侵,在*面前做到金刚不坏。力戒浮躁,就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名言,世人多以为出自诸葛亮。其实,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 “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 ”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 ”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

三百多年后,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阴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流传。

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4)

往期回顾

论修身的特殊句式,仿写关于修身的句子(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