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夜游闲字表达什么,记承天寺夜游如何理解作者的心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7 10:30:38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④,始极其浓媚⑤。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⑥,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夕舂:夕阳 ⑤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⑥受用:享受。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 竹柏影也。 (盖:原来)

B. 怀民亦未 (寝:睡觉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 )

C. 梅花为寒所(勒:逼迫) 午、未、申三时(止:仅仅,只是)

D.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美妙) 可为俗士道哉(安:怎么)

10.(2分)C (勒:抑制)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

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

②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2分)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12.D )(3分)

A.【甲】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法上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B.【乙】文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法上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C.【甲】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D.【乙】文篇末的议论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超凡脱俗、倚世独立和不与世俗往来的情怀。

1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

13.①苏轼借月书写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派遣的豁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②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以上三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译文: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 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8、①门  ②精巧,精工细作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②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 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参考译文: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 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 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 

C.时 闻风铎         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 度      道不通, 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 于长勺            B.万钟 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 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一)  7.(2分)D   8.(2分)A  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参考译文】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 始,一直连接到城墙。 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轼诣武卫营 ( ) (4)卒全其城 ( )

9.答:⑴散步,漫步 ⑵只,只是 ⑶到……去 ⑷最终,终于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 将 害 城 事 急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0.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译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⑵译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⑶译句: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

12.答:⑴宦途失意的苦闷。 ⑵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2017湖南湘西)

12.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分析】参考译文:【乙】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1)①但:只②徙:调任

①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

②句意:苏轼调任徐州.徙:调任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D )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A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今义:覆盖

B句意: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颓然:醉醺醺地;今义:衰老的样子

C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是:这;今义:判断动词

D句意: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气象万千:景色千变万化;今义: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故选:D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3)①重点词有:相与:一起 句意: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重点词有:卒:最终 句意: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4)甲文主要参考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主要看苏轼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洪水时的行为表现.

答案:(2)D

(云南曲靖20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案:(1)考虑、想到  (2)只是

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C(A项中“然”分别是“……的样子”“这样”;B项中“者”分别是“……的人”“判断句的标志”;D项中“于”分别是“在”“此”;C项中“遂”是“于是,就”,意思相同)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答案: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答案D(文章写的是月光的澄澈透明,而非积水的清澈)

1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题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色之乐,1分)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倾消,喜从心来。(友人之乐,1分)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1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1. (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B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

(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5.人生际遇: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排遣方式: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略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快乐的人。(或者:想到没人和我同乐。)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译文:我有一斗酒,已经存放了很久。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答:【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附【乙】【译文】我曾经借住在惠州嘉祐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答案:(1)睡觉 (2)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2)于是(我)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7.【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5分)

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无与为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出郭 (4)以不时至,

16. (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7. B )

A. 念无与为乐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 相与步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岳阳楼记》)

C. 书邀余入山 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 从参寥策杖并湖行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19.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起行 ②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之 ④饮酒饮湿

5.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吃 ④只,仅

6.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7. B )(2分)

A. [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 [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 [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 [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 分)

8.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哀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说明:本题2分。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老人。

三、点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顾:回头看 但;只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A )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莲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夜游》)

(二)曾与印持①诸兄弟,醉后泛小艇,从西泠而归。时月初上,新堤柳枝皆倒影湖中。空明摩荡③,如镜中,复如画中。

(节选自李流芳《题孤山夜月图》)

【注释】①印持:僧人名。②西泠:桥名。古时原是西湖从北山到孤山的渡口。③摩荡:荡漾。

1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庭下如积水空/幽变化者(《醉翁亭记》)

B.相与于中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小石潭记》)

C.欣然起/性淑均(《出师表》)

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向所志(《桃花源记》)

14. D(2分)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5.(2分)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语段(一)中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以下背景材料说说作者“闲”“在何处?(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冋悲见,后被贬为黄州因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6.①苏轼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有职无权,才能无以施展,可谓职闲;②他趁夜出行,庭中赏月,醉心空明月色,可谓情闲;③作者以闲人自称,既有被贬的惆怅苦闷,也有赏月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可谓心闲。(一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7.同样是描绘月色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写出一种即可)(3分)

17.示例一:都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语段(一)(二)分别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堤上柳枝来表现月光的明亮。(2分)(共3分)

示例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语段(一)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语段(二)将湖面比作镜子,将美景比作画。(2分)(共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译文】【乙】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与他一起出使高丽。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它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以后才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慌,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沿溯阻绝 沿( )

(2)清荣峻茂 荣( )

(3)与之俱使高丽 俱( )

(4)船欲倾覆 欲( )

11.(4分)(1)顺流而下 (2)树荣(茂盛) (3) -起,一同 (4)将要

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12.(4分)(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 (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1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13.(2分)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1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

14.(2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1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15.(3分)对比。(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