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30 06:13:35

文/张小暖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1)

01、

在如今这个日渐文明的社会里,仍有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的文明并没有蔓延到那些偏远的地方。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安家》里的房似锦,这些电视里的角色不是平白无故塑造出来的。艺术的根本源于生活,可能电视里的剧情过于夸张,但恰恰是超出实际的部分,因为戏剧的冲突太重,才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

我常常会听到一些女孩子被叫“招弟”“引弟”之类的名字,这里的女孩子,从出生起,就被写好命运普,生活更不会有“公主梦”和“童话梦”,她们的存在只不过是哥哥弟弟未来的“赞助商”。

她们的家庭像极了剥削阶级,她们更是像极了被压榨的穷困的人民。

她们即便努力的成长,凭借一己之力好不容易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也会被挥之不去的原生家庭接二连三的牵绊。她们即便逃离,又能逃到哪里去?都是一脉相承的亲人,是她们这辈子都无法摆脱得掉的。

既然摆脱不掉,又无法改变,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02、

最近的热播剧《完美关系》里的邦尼也是一位被“重男轻女”思想压榨的女孩子。

邦尼的妈妈带着弟弟邦威来到上海打着探望的邦尼的旗子,实则是来问邦尼要10万块钱,给弟弟邦威出上大学的学费。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2)

邦尼气不过质问母亲,凭什么弟弟的学费要让她来出。

母亲理所当然的说, 她作为姐姐就应该出。

邦尼回想过去的那些年,小时候,小朋友放学回家都去玩儿了,她却一路拼命的往回家跑,要照顾弟弟,怕回去晚了,挨骂;

邦尼从小就很努力的学习,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可妈妈不让上,妈妈执拗的觉得“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干嘛,上个技校出来,赶紧赚钱供弟弟读书”;

后来邦尼考上了大学,妈妈不同意她继续念书,邦尼就靠自己赚到了去上海的车票钱;

再后来,大学四年的时间,邦尼不但要拼命学习,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好几份工拼命赚学费。

直到现在,毕业好几年,也没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扎稳脚跟,可妈妈却带着弟弟来“讨债”了。

作为一个孩子,一个人在外求学,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嘘寒问暖,等到的却是妈妈义正言辞的向她索要弟弟的学费。内心的不平衡感和莫大的委屈,谁能吞咽?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3)

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里,却要像大人一样考虑生活;在本该躺在父母怀抱里享受时,却要张开还未丰满的羽翼抵抗生活里的狂风骤雨。

受伤了独自疗伤,委屈了独自吞咽。家人从不关心你过的好不好,只关心你有没有赚到钱。

因此,邦尼恨透了自己的家庭,不愿面对自己的家人,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看见嚣张跋扈的弟弟就恨得咬牙切齿。

03、

公关达人卫哲把邦尼和她妈妈的关系作为公关危机进行了化解。在卫哲找邦尼谈心的过程中,客观理性且充分的分析了“邦尼母女关系恶化”背后的原因。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4)

“重男轻女思想”并不怪邦尼的妈妈,这是环境导致的,可能邦尼的姥姥也是这样对待邦尼的妈妈的,邦尼妈妈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受这样的观念很深,所以她今天这么对邦尼,一点儿也不奇怪,甚至在邦尼妈妈眼里,她都不觉得这是在伤害邦尼,反而还会觉得邦尼不懂事,太任性。

可是即便是这样,邦尼就活该承受这些吗?

对呀,不然怎样?谁有能力决定自己出生在哪里?谁又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

恰恰是这样的环境,导致邦尼从小就好强,就努力,靠自己的奋斗来到大城市里,开阔自己的眼界,以后当邦尼有了孩子,至少她的孩子不会成为第二个邦尼。

卫哲说服邦尼,不要在带着恨意去看待自己的家庭,如果这样,无论是邦尼去了纽约还是波士顿,她永远还是那个小县城的邦尼。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5)

决定一个人是谁,与地域无关,与心胸有关。

其实卫哲说服邦尼的这套法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把自己逼近思维和心态的死胡同里。

出身就是一个既定事实,你无法改变,与其用仇恨的心里对抗原生家庭,倒不如转变自己的心态,不要一味的陷入主观情感里,而要客观理性的重新审视大环境。

04、

邦尼母亲最终也在江达琳的诉说下,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这些年,把太多的经历和心血都花在了儿子身上,而忽略了女儿的感受。

都是妈妈十月怀胎所生,哪有母亲不心疼孩子之说。可是老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观念,这样的风气,作为母亲,也无能为力。

完美关系中邦尼和妈妈的结局,完美关系邦尼与妈妈大结局(6)

邦尼从卫哲理性客观的角度接受了妈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邦尼的母亲从江达琳感性的诉说下得知了邦尼的不易,从而意识到了自己对邦尼造成的伤害。

剧情结尾,邦尼妈妈带着弟弟返回老家,深知自己带给邦尼的负担和伤害,内心迫切的想见自己的女儿,得到女儿的原谅,邦尼最终还是躲在了小角落里,目送妈妈的离开,并没有当面见妈妈。

道理终究是道理,可是20多年不公平的待遇,情感的伤害却不是几句干巴巴的道理能抚平的。母女都需要时间好好疗伤。

《墨菲定理》里有一条换位思考定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可能就少一份怨恨。

作者:张小暖,观都市生活,写万千情感,走心也走情,如果您有情感故事,欢迎私信。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