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问4:完结篇》中,主角叶问对女孩万若男的爱护,正是儒家“仁者爱人”价值的体现。虽然叶问有一身武艺,但是他尽量用这身武艺来保护弱者。当他看到若男在学校受到同学欺负时,毫不犹豫地上前相助,自己的手臂却因此受了伤。
可见,叶问这位武者受到儒家文化深刻的影响;此外,叶问初到美国遭到华人武馆的刁难,当华人武术家挑衅地进攻叶问,叶问却以防守为主,尽量避免打斗,这又体现墨家“兼爱非攻”的价值观念。
实际而言,中国武术家从来都讲究切磋武艺的道德原则,修炼攻击性的技艺反而是为了追求和平,境界宽广远大。可以说,叶问作为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充分展现个人魅力,证实中国“侠之大者”的风度,从武术领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使中华武术精神成为国家形象中重要的元素。
侠义精神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侠义精神为国家服务,此时“国家”概念主要是王国。侠士们为统治阶级征战,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没有统一的主权和统一的思想,因此这时的侠义精神还较为狭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到了封建王朝时期,侠义精神为平民和君主服务,此时“国家”概念主要是君。
侠士们一方面在民间行侠仗义,运用自身武艺帮助弱者;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被君王任命为将领,守护国家安全,如唐代郭元振、明代宋克等,均属此类;清代及之后,侠义精神被用来振兴民族,抵御列强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