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受打扰的生活——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在这座城市,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太需要顾及别人的脸色,更不要说在意你小区其他邻居、物业,甚至居委会的态度——事实上,他们是谁,在疫情之前你不关心,也不太知道,因为他们并不影响你的日常,更不会因为他们,进而影响你的生活。
是对未来的基本盼望——你有雄心壮志,亦或者只是想散淡度日,都可以,这种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是你每天醒来的动力,也是你安然入睡的香甜,而现在。你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做比较长远的计划了,因为这很容易打水漂,甚至你都不知道第二天自己是否自由。
另外,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的象征)一直居家,到底能实际学到多少东西,未来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与人较量。想躺平?恐怕只会不断下滑吧。
当然,那些身边有真实生命的逝去,或者遭遇过更艰难困境的人,比如收入断崖式下降,丧失感更直接、明显。
这些都不会因为“解封”,重新开工,就被抹平。
二、那些来不及处理的情绪,都需要时间去抚平。两个多月,发生了很多事,这些事,以及参与这些事的人,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的。但是,有些东西,会留下来,不能轻易溜走。
那就是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身体的本能反应,这几个月,人们最多的情绪恐怕是:
恐惧。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封”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获得自由,更不知道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能否被“善待”。
就像疫情里最流行的蔬菜“盲盒”,自己的人生也变成一个随机的“盲盒”,即便此刻幸运,也保不齐下一次可能就给你发一个三无产品云集的“问题盲盒”。
这种恐惧会支配你的生活,让你无心顾及其他,同时也会成为你主要的应激源,让你草木皆兵,犹如惊弓之鸟。
愤怒。
这种愤怒首先是对各种不合理、不够人性制度和规定的不满和声张,这是正常的,然后是朝向那些不折不扣、不知变通、只管自己的执行者的不屑和反抗,这也是需要的。
但是,当这些值得愤怒的人和事并不好对付,愤怒最终会掉转枪头,朝向自己:
为何自己没有办法战胜他们,亦或者现在屈从?
这种愤怒,包含着深深的无力感,很多时候还包裹着深深的悲伤。
沮丧。
当自己做的一切努力并没有得来预期的结果,人会陷入抑郁和失望之中。
这时候,说得再好听,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相信未来”都无济于事,毕竟眼前的事实说明了一切。
这种沮丧慢慢会腐蚀一个人的心智,让人丧失活力,抱着混一日是一日的心态,甚至消极厌世。
很多人都听到过这个心理学实验:
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
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