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尹是什么官职,大尹相当于什么官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5 03:24:45

马英九回乡祭祖的消息,最近登上了热搜头条。

台湾地区前*马英九祖籍湖南衡山,祖堂在马家垅(现衡东县辖),祖父生葬发迹之地为马家堰(现湘潭县辖),两地距我的家乡不过几十里,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先生毕业于衡山岳云中学,在当地,现在他的学弟学妹已达数万之众。我们这里有个习俗,不管你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甚否游乞四方,清明节有时间的话,怎是要回乡祭祖的,回来干什么呢?听说,清明时节,祖人在坟堆里是坐起来的,祖上要看看谁来了,要听听后辈的功过得失自省,要启示后辈人生前途。马英九回乡祭祖,在乡亲们看来,也就是和大批归乡游子一样遵循习俗而已,平常不过,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马英九回乡之旅不表,却要说说衡山风光,不是五岳之秀的南岳衡山,也不是县城下游的马家堰,而是我的家乡县城上游的沙头。那里真是一个风景旖旎、人文荟萃之所在。沙头位居湘江中游,地处所谓潇湘腹地。有道是“不到潇湘岂有诗?”但如此荒僻的一个小山村,难道有流世诗篇?

(一)皇帝题诗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和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这么霸气的诗肯定不是一般人的手笔,果然,其人不凡,作者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该诗描述的是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收复荆楚地盘,宣告占领标志性城市“沙头”的情景。

沙头,第一次出现在帝王笔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并起。随着战争的深入,各路起义军相互吞并,最后,只剩占领江苏安徽一带的朱元璋,占领浙江福建大部的张士诚,占领荆楚大片地区的陈友谅。朱元璋听取谋士刘伯温的意见,先取陈友谅,后收张士诚,从而奠定霸王之业。本诗描述的是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战风斗雨,一路西进,饮马潇湘,进驻沙头的场景。

朱元璋马踏沙头,豪情满怀,东风徐来,激起英雄浮想联翩,此时此刻,正是收复河山,勾划国家一统的“洛阳梦”的时候啊。

“咸阳”、“洛阳”出现在诗歌中,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原来这里是引用了两个典故。咸阳是秦始皇建立秦王朝的首都,但仅二世便亡,天下大乱。洛阳是周武王建立的国都,“迁九鼎于洛邑”,施仁政,使雄霸一方的各路豪强纷纷来降,天下大治,呈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建立了天下一统的大周朝。在沙头,朱元璋看到一股股割据势力或降或灭,建立“洛阳”模式的新王朝指日可待,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英雄梦想即将实现,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朱元璋在沙头畅想宏伟大业,也许就是该诗的精髓。

那么沙头这个地名的象征意义在哪里呢?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朱元璋军队确实一路打到了沙头,一时诗兴大发,顺便把沙头二字录入诗歌中。但作为帝王,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地名写入诗中,既不能彰显进驻意义,也与该诗歌中出现的咸阳、洛阳等大城市难以匹配。

二是沙头具有大来头。沙头两河交汇,河中有上下两洲,岸上物产丰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古代建城一般是依山傍水,有两条以上河流相交的地方一定是建城宝地,如武汉之于长江与汉水,衡阳之于湘江与蒸水,长沙之于湘江与浏阳河等等。

其实,沙头在古代的确是一个大城,其主城在湘江岸边的净福山下,即现在的沙头码头沿线的大片区域,河对岸的雷家市是该城的一部分。据明朝《衡山县志》记载,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至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沙头为衡阳县县治,后衡阳县名改为衡山县名,仍为县治,沙头作为县城连续存在了381年。唐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复旧治,继续作为县城,也就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沙头作为县城的历史居然有4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因水患之故,县治外迁,城市日渐衰落,但明朝时,沙头作为重要码头依然繁华。

如果是一个县城的话,要入朱元璋的诗显然也难,关键是沙头还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的交界之地,沙头就是边境城市,是吴蜀两国通商贸易的重要口岸,在三国争雄时期,跨过沙头就是出国,所以,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设想一下,当朱元璋陈兵沙头,坐拥古吴国,西望古蜀国,面临霸业即成,那是怎样的一种春风得意啊!

所以,“沙头”在朱元璋诗中出现具有特殊意义。

目前,该诗碑刻存于衡阳市南岳区南岳大庙碑林。

(二)尚书咏景晓入雷家访旧游,雷家市上住人稠。酒旗拂拂招人饮,帆影翩翩背夕收。兜率寺连通济庙,茶陵水合大源流。观之不尽江山景,收拾归吟月上勾。

这首《咏雷溪市》诗是明朝永乐年间茹常杰作,诗歌朗朗上口,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茹常,湖南衡山县石湾(现衡东县辖)人,官至兵部尚书,被皇帝封为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少保忠臣伯,是明朝被誉为“南岳神”赋身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官,深得朱元璋、朱棣两朝皇帝器重。明成祖曾御赐诗歌,称赞其忠诚、才赋及扶助两朝君王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高度肯定了他收复越南,收复边疆地区所建立的丰功伟业。

雷溪市又叫雷家市,叫雷溪市是因为有一条名为雷溪的小溪流穿城而过,叫雷家市是因为雷姓是当地望族,并且当地雷家出了一个大将军。茹常的老家石湾距离雷溪市仅几十里,作为家乡人,写的又是家乡景色,自然饱含深情。

在茹常笔下,雷溪市城市规模宏大,街道熙熙攘攘,酒旗拂拂,人声鼎沸,一千米多外湘江对岸的兜率寺,几乎与雷溪市的通济庙都连在了一起,湘江、茶陵江(洣河)上,大小帆船川流不息,夕阳西下,人们纷纷停泊上岸,看不尽的美景使人陶醉,吟咏不绝,喝不尽的美酒使人流连忘返,月上三竿。

该诗描述的是繁华的雷溪市,是乎与沙头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雷溪市与沙头是隔河相望,雷溪市与沙头其实就像现代城市的两个区,诗中写到的“兜率寺”就在沙头净福山下。

据史料记载,兜率寺复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由僧人思兴兴建,当茹常来到雷溪市时,兜率寺也仅仅修建或扩建几十年。庙宇规模宏大,高僧云集。

那么这个庙宇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看看下面这首诗。

兜率一峰旁,林开见宝幢。

鸟行高避县,山骨下连江。

这首《兜率峰》诗歌是宋朝诗人陶弼所作,该诗注明,兜率峰即净福山,因山下有兜率寺,故名。从该诗可以看出,兜率寺是建在净福山旁边,兜率寺高耸入云,微风吹开树叶,就可以看见寺庙悬挂的宝幢,寺庙之高,连鸟儿都要避开。净福山气势磅礴,到了湘江和洣水交汇处,就一头扎进两条大河的江底。在净福山下,兜率寺前,有净福潭,也称九龙潭,河对岸雷溪市边,金龙山下有金龙潭,也称九牛潭,两潭深不见底,泛发蓝光。两条大河流滚滚而下,两山夹峙,大有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直泻洞庭湖之势,形成独特风光。

值得说一下的是,在净福山下,与兜率寺齐名的还有韦宙书院,是唐朝永州太守韦宙辞官,隐居沙头时创建。韦宙曾是大文学家柳宗元的顶头上司,精通医道,爱书藏书,是学问大家,可以想象,韦宙书院规模一定不小。可惜,到明朝时书院已毁,仅存基脚。书院是中国特殊的教育场所,在清朝以前的一千多年间,主要是为开科取士培养人才的,培养的都是做官的材料。韦宙辞官办学,一定是看中了沙头这块风水宝地。

(三)公伯送行一官初任入南郊,抚字无辞道路遥。帆过潇湘梅雨歇,马行粤岭瘴烟消。九州自古归神禹,万国如今仰帝尧。定把仁风变殊俗,勉将佳政达皇朝。

这是明朝尚书公茹常的诗作《送谭道明大尹之任》。诗中描述了一个初任大尹的官员要远到安南去赴任,一路肯定艰险,会遇到道路遥远、梅雨、粤岭难行、瘴烟四起等诸多困难,但是呀,年轻人!你身负皇命,去教化原属于中国的安南人民,这些问题都应该不是个事,你一定会一路平安。自古以来包含安南在内的九州都归属于中国,如今万国都景仰、崇拜尧舜施行的德政仁政,你到任后,一定有能力把这仁德之风气,变成当地人民习以为常的风俗,希望你早日取得良好政绩报告朝廷。诗歌饱含深情,一个老者对年轻人的殷殷寄语跃然纸上。诗中的“南郊”即安南,也就是今日的越南。

那么这个谭道明与沙头有关系吗?

原来谭道明就是谭氏迁衡一世公。沙头谭姓子子孙孙都是他的后代。

经考据,谭道明的父亲为福州同知,与明朝尚书公茹常同朝为官。据《衡山县志》记载,谭道明学习优秀,为人正直,为明朝永乐三年贡。什么是贡呢?贡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朝廷规定的地方政府推荐优秀人才的方式。地方政府推荐给朝廷的人称为贡生。贡就是优秀人才的直升通道,比现在的北大清华直选生还要优越。贡生经朝廷考核后,或进入太学继续深造,或陪皇子读书,或直接任命为朝廷官员。贡生初任职务一般为知县及以下官员,“大尹”在明朝就是太守,相当于州府一把手。谭道明初任就担任大尹之职,一出道,官职就高过其父亲职务,可见其才学、能力不一般,朝廷也十分胜任。尚书公茹常赠诗送行,更是一种高规格。

明朝近300年历史,衡山县推荐了贡生85人,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兵部尚书的茹常。谭姓在衡山县不算大姓,但在明朝却选拔了谭道明(永乐三年)、谭明寿(永乐七年)、谭本濂(宣德七年)等3位贡生,位列全县其他姓氏之首。

衡山号称“文明粤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人民崇尚读书,崇尚文化人,书院建设一时成风,除沙头很早就有韦宙书院外,唐朝宰相李泌还辞官在南岳建了邺侯书院,沙头上游还有名噪一时的石鼓书院,书院一家接一家,形成诗书传家的特殊文化氛围,也为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双龙出月

埠头人散寂无哗,夜气沉沉助月华。

玉兔分明澄海底,银盘端正挂天涯。

波光浩荡迎归鲂,柳色依稀见暮鸦。

几处砧声眠不得,何堪驿使又催笳。

这是一首《雷家夜月》的诗,作者为王肇,系清末衡山县儒学训导。这首《雷家夜月》是其诗作《衡山十景》中的一首。诗歌描述的景象与前人大有不同,整个雷家市已无喧哗,夜色沉沉,归鲂登岸,柳枝依垂,乌鸦只只,天上月色正浓,像一个银盘挂在天空,月亮的倒影印在河面,波光粼粼,可惜,几处打铁的声音吵得睡不觉,更何况驿馆又传出了吹笳的声音。这也许是衰败后的雷家市景象,只有天上的月亮还那么圆,整个街市已不再喧闹,至于河对岸的沙头则一字不着。和以往诗词作品不同的是,诗中出现驿站有人吹笳。“笳”,又叫胡笳,类似笛子,在这里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笳不是中原地区的乐器,在古代北方民族才有。笳声传来,说明驿站里来了很远的客人,也许是少数民族的人,甚至有可能是外交使节,这样看的话,雷家市依然地位显赫。

其实,这样的雷家晚月稀疏平常,而真正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双龙出月”却没有出现在作者的笔下。

“双龙出月”的奇特景观是沙头地区独有的。

湘江从沙头一侧冲出,水流异常湍急,水面平滑如丝,像一面斜放的镜子,而从雷家市一侧流出的洣水则较为平缓,两河在沙头、雷家市位置汇合,形成宽阔江面。当月亮升起时,只要站在沙头的净福山,或者雷家市的金龙山,都可以看到湘江和洣水的江面上各有一个月亮的倒影。此谓“双龙出月”。

(五)鲤跃龙门

化鲤已曾冲雪浪,如龙行看起雷溪。诘朝领取长风送,高挂征帆四望低。

这首七律诗是清朝唐训方所作,诗名是《乡试舟泊雷溪市次星斋叔韵》。唐训方是湖南常宁人,早年参加了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后因军功先后被朝廷委任为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抚等职。该诗是唐训方年轻时在参加乡试并中举后,由长沙乘船返回常宁老家并途经雷溪市时,根据星斋叔写的一首诗的韵律填写的。字里行间,化鲤成龙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上面引述了那么多诗歌,几乎吃喝玩乐都在雷溪市,船也是停泊在雷溪市,而河对岸的沙头就那么不堪吗?我想最重要的理由是江面水流决定的。

湘江在当地称为“大河”,洣水称为“小河”。湘江冲出净福山和金龙山形成的隘口后,水流湍急,直接冲向雷溪市一侧的东岸,河流夹带的泥沙也在雷溪市一侧下游几里远的地方形成一个长约千米的大河洲。沙头一侧的西岸,则水势平缓,而且,河水非但不流向下游,还缓缓上溯,形成沿岸几千米长的回水带。

古代,大江大河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水上交通承载了极大的物流量。沙头是交通要道,是几千年来的大口岸,河中既有大帆船、客船和小渔船,也有竹排、木排和串成一条的连拖船,河道交通十分繁忙,来往船舶要找到合适的泊位,有实实在在的难度。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却形成了良好的水面交通秩序,那些掉头难,停泊不易,容易被水流冲走的大帆船、竹排、木排和连拖船这些大块头就停泊在沙头一侧,而扎一个锚就能稳妥停泊的客船、画鲂等小船则基本上在雷溪市靠岸。所以,现在看到的码头遗址是沙头一侧高大威猛,泊位则根据一年四季水面位置,高低交错,设立多个停靠平台,码头设计有人行台阶、车行通道,码头道路与官道、驿道相连。雷溪市一侧则是平平的青石板从河中一路铺到街巷胡同。久而久之,沙头就变成一个城市的货运码头,而雷溪市就充当客运码头角色。

川流不息的“优质”客人来到雷溪市,带来人流人气,旺盛的消费能力使雷溪市不火都难,明清两朝还在雷溪市设立了相应的政府机构,如接待官员和邮差的驿站,征收税费的厘金局,掌管治安的岳津镇巡检司。民国时期粤汉铁路通车,在雷家市后面设立了金龙山火车站,相距不过几公里又设立了洣河火车站,大有如今大城市的火车北站、火车南站之势。而停泊在沙头一侧的“船脚夫”基本是穷哥们,要么自己做饭,要么买几个油圈子充饥,实难带动当地码头经济。

历史不是一天写出来的,前人不知给我们留下多少精神财富,大江东去浪淘尽,尽管不见李杜遗篇,不见四百多年古城的辉煌灿烂,但只要轻轻地吹开尘封已久的画卷,一幅沙头版清明上河图便向我们徐徐展开。

沙头,这就是我的家乡。

(作者:谭儒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