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下的虫黄藻
然而,事实上,珊瑚虫不能独立工作,在生活中,它们有个最佳拍档,那就是虫黄藻。在珊瑚虫每一立方厘米的体表上就生活着大约31万虫黄藻。它们靠吃珊瑚虫排放的废物为生,例如二氧化碳。作为美食的回馈,它们会给珊瑚虫披上靓丽的外套,同时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输送氧气和营养。
但是这件外套并不是经常鲜艳的,当海水温度过高,或者被污染,或者找到更丰沃的美味的时候,虫黄藻就会弃珊瑚虫而去。于是,被抛弃的珊瑚虫就会死于非命,变成一堆"白骨",也就是白化现象。
白化现象
但是出现白化现象并不是立即死亡。如果恢复到正常的生存环境,珊瑚就能生龙活虎。
02 超凡脱俗的生存本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万物都在这个法则的驱使下不断进化、淘汰、繁衍,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生态。在距今约2亿-6亿年的古生代,珊瑚就已经出现并大量繁殖了。珊瑚能够生存如此之久,必然离不开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
(1)化大为小
栖息在浅海的珊瑚,最可能遇到的情况就是遭到海浪一次次的冲击。虽然珊瑚拥有坚硬的碳酸钙骨骼,但水滴尚可石穿,更何况是翻天覆地的海浪呢。
为了解决这个不定时、不定向的"海啸"(对于珊瑚来说),轴孔珊瑚开发出分枝状的构造,每枝圆滚滚的小单枝状的小结构组成树枝状的大结构,从而将大浪割成无数个小浪,减小水流冲击产生的*伤力。
(2)高不成,低可就
当珊瑚长得"人高马大"的时候,就更加容易遭到海浪的冲击。因此,有些珊瑚就采取"低姿态"策略来躲避水流冲击,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矮小和圆润,像小溪流里的鹅卵石一样。激流淌过的时候,就会顺着其身体的弧度,降低了冲击的力度。
有的珊瑚为了彻底避免与水流有任何正面的冲击,直接躺在地上,紧紧贴住地面,让水流从身上流过,送水流一程,却不带走自己。妙哉!
(3)迎水而上是"正面刚"?
在栖息在水深25米左右的柳珊瑚,能够勇敢地展开触手,迎击水流,正所谓"正面刚"。但其实,它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伟大。
柳珊瑚,也称海扇,是固着性的动物,不能够像鱼类一样四处游动寻找食物,只能待在原地,守株待兔,借助水流的力量捎来浮游动物或者食物碎屑当宴席上的餐点,这可能就是"流水席"吧。
据研究,海扇幼年时期刚刚附着在岩石上的时候,生长并没有方向性,但随着年龄的生长,会逐渐将生长的方向调整成迎向水流的方向,并将整个扇面的方向调整到几乎与水流垂直。当水流来的时候,就可以用千手观音这招全面拦截水中的食物颗粒,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