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早饱”?
“早饱”是指人在进食的时候明明吃的很少,或者所吃的食物量还没有到正常进食量就出现“饱”的感觉。一般是在开始进餐后,很快就感觉胃部胀满,进食过程中食欲消失,从而停止进食。“早饱”症状的出现一般可以同时伴有其他上消化道症状,如腹部隐痛、嗳气、恶心、呕吐等。“早饱”是消化不良证候群中的一种,“早饱”作为消化系统,特别是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表现,常提示胃肠道可能存在相关问题,需引起患者重视,做进一步检查。
二、 引起“早饱”的原因
1、消化不良
胃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食物在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的作用下搅拌分解成食糜,然后进入下一个消化环节。如果没有胃对食物的充分搅拌和初步分解,比如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或因胃动力不足减弱胃的功能,就会影响下一步消化环节,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而消化不良的典型症状,就包括早饱、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等。
2、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简单来说就是胃对各种刺激如冷、热、酸、辣、膨胀等特别敏感,比如特定程度的刺激,正常人对此没有什么反应或只有轻微短暂不适,而内脏敏感性增高者会发生强烈不适感,持续难以消除,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这类人进食稍多,就会产生明显上腹胀闷堵塞感,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食欲。并且内脏敏感性增高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是由于长时间心理不良引起胃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3、饱腹阈值下降
什么是饱腹阈值?简单可以理解为:身体对饱胀感的判断。如果一个人经常吃得很饱,阈值就会上升;经常吃得少,阈值就会下降。因此,一个人如果因为心情不佳或减肥等原因减少了原来的饮食量,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很少的食量,身体就会自然调整饱腹阈值。当突然增大食量时,身体就会立刻发出饱了的信号:没办法再吃了。这并不是自己食量变小了,而是胃饱腹阈值下降。
4、饮食结构因素
长期吃辛辣刺激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胃排空速度变慢,所以容易出现类似消化不良的“早饱”症状,但是这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是因为饮食结构引起的。
5、心理情绪健康因素
抑郁、焦虑、甚至疲劳等等负面的情绪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及胃动力,并会引起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会导致早饱症状的出现。
三、“早饱”该怎么办?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早饱”通常与上消化道相关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2、症状严重者辨证服用汤药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亏虚,运化失调,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均可引起或诱发“早饱”出现,“早饱”中医可分为脾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饮食积滞型及脾胃湿热型,分别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理中丸、保和丸及连朴饮等方药进行加减治疗。炒山楂、炒麦芽煮水饮用也能改善消化功能。常用的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健脾丸、保济丸、枳术宽中胶囊等。
3、穴位按摩可助症状消除
足三里:足三里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四总穴歌》里说“肚腹三里留”,是指凡是消化系统问题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里治疗。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中脘:中脘具有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可用于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脘穴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穴位操作:行指揉或指压法,以拇指指腹,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揉或按压,每穴按揉20下,以自觉酸胀为度,每日2-3次。
4、症状轻微可以调整日常习惯来帮助缓解
①改变吃饭习惯。很多人习惯边走路边吃东西,或者吃饭的时候大声说话,这样都会导致很多的空气进入到胃里面,从而导致胃部容纳食物的空间变小,因此,不要边走边吃,坐下来细嚼慢咽地吃饭,给自己好好享受美食的机会吧!
②注重健康饮食。平时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南瓜粥、薏米山药粥、八宝粥等粥类;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香蕉、苹果、猕猴桃等里面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帮助食物消化,刺激肠胃蠕动,提高人的消化能力。这些既可以补充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不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对于油炸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则要少吃或不吃。此外,西兰花、卷心菜、红薯等易导致人体胃肠胀气的食物也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