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深知研究学问、探讨学术的重要性,他也深知研究学问,探讨学术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因此他十分重视读书方法。
所以这首名为《观书有感》的小诗,说白了就是朱熹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作为讲学者,对学生学习提供的一条确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说,这是朱熹提出的一条具有建设性意见的读书理论。
作为朱熹毕生教学与读书的总结,他提出的读书方法。究竟是什么呢?这个读书方法其实就是是一种读书的态度。从具体方面来说当然很多,朱熹的学生对他的读书方法进行过系统归纳,并编辑成书,取名为《读书之要》。
书中提出了很多读书的方法,大致来说有两点:一个是读书时认真的态度,一个就是读书之后的学以致用。
朱熹这首诗的诗题之所以叫《观书有感》,诗题一目了然,开宗明义,就是朱熹读书的感受。但诗作一开篇并没有直接进行说理与论述,而是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
在风和日丽的季节里,诗人来到半亩见方的池塘旁流连徘徊,欣赏着眼前的怡人美景。只见池水清澈透明,他的身影清晰地倒映在池水中。这让诗人非常开心,他觉得这池水就像一面崭新的光亮照人的镜子。
不光是人影、树影,还有白云和日影也倒映在池水里。诗人抬头向天空望去,只见徜徉游动于池塘上空的阳光与白云和池塘中的倒影一模一样,池塘中的云影和日影也在动。天光云影,这是动感的美丽的景色,也让诗人产生了美好的遐思。
诗人驻足观赏,不禁心生疑问:这看似静止的池塘其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原来是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流淌补充进来。活水的注入,使池水吐故纳新,具有了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才会这样的澄净,这样的光彩照人。
诗人眼前的池塘并不是很大,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徘徊晃动,情态动人。
这两句展示的景物本身,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这感性形象本身还蕴含着理性的东西:池塘里的水很深很清,所以能够反映天光云影。诗作写景意象优美,道出了大自然的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