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位为民造福、忠君礼让、淡泊名利的贤臣,怎么看都不像“叶公好龙”中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可惜关于叶公,人们偏偏只记住了成语中子虚乌有的坏名声,却鲜有人记得他为叶地百姓、为楚国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正面形象,真是应了那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该怨谁呢?
有人说该怨孔子和他的儒家学派传承者,这类观点认为叶公的坏名声全因和孔子拌了句嘴。叶公和孔子确实曾有过话不投机的交流,《论语·子路》篇对此有记载。话说孔子周游列国时从蔡国去叶地时,叶公曾与孔子有过几次会面,史称叶公问政。双方对于为政时应采取“近者悦,远者来”之道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却在何为正直人设的标准上产生了分歧:叶公认为正直的人必然是大义灭亲之人,即“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对此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正直的人因为顾念血脉亲情会为亲人护短,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次不愉快的交流是孔子没有在叶地久留的重要原因,而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作为儒家学派的传承者,他借孔子弟子子张之口,将这个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写进了自己编纂的作品《新序》中:
“子张见鲁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字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因为这段文字,叶公被后世人贻笑千年。可见叶公被污名化与孔子、儒家学派传承人确实有些关系,但若因此将抹黑叶公的罪名扣到他们头上,实乃甩锅之举。
首先,孔子和叶公意见不合太正常不过了,众所周知在孔子所处的诸侯争霸时代,他的思想主张基本上没有被哪个诸侯国君真正接受过,意见不合实乃家常便饭。并且关于思想主张不一致的问题,孔子一贯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豁达态度,所以并不会因此怀恨在心,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孔子因此去诋毁叶公形象的言论,所以叶公形象被损岂能怪孔子?
再次,即便是儒学后人刘向将抹黑叶公的这个成语故事记在《新序》中,也不代表这是刘向对叶公有敌意。因为一方面《新序》这本书只是刘向编纂的,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也只是他听说后收录在其中的;另一方面虽然刘向在这本书里记上了有损叶公形象的虚构故事,但也同时记载了叶公平定白公胜政变、以及叶公向乐王鲋询问晋大夫赵文字为人等事件,而这些故事则凸显了叶公德才兼备的正面形象,这些在《左传》、《史记》中也都有记载。
所以,既然刘向在《新序》中既记载了关于叶公负面形象的故事,同时也记载了他正面形象的故事,又怎能说刘向这些史学家是在刻意抹黑叶公形象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关于叶公正面、负面事迹都曾被记载于历史文献,但后人偏偏对叶公负面形象的故事印象更深刻,不能怪跟叶公拌过嘴的孔子,也不能怨编纂历史文献的史学家,只能怨后来的传播者选择性地传播了叶公负面形象的故事,而听者选择性地记住了这些,然后再传给别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传播方式下,一代名相叶公就成为“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