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他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背叛,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第七单元的前言及课文《带刺的朋友》
这段有关刺猬的描述,来自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第23课《带刺的朋友》,作者为科普作家宗介华。
网名为“瘦驼”的一名广州爸爸在给儿子默写时,读到这样的描述却着实吃了一惊。“刺猬不吃枣,也不吃山楂,刺是自卫用的,不是取食工具。”他将自己的质疑发布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网友热议。
{ 家长质疑 }
既然是科普 怎可肆意想象
长期为果壳网和《博物》杂志供稿的“瘦驼”说,自己也算是资深科普人。他的一篇科普短文《御风飞行》曾作为现代文阅读资料,被用于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因此,对于儿子语文书中出现的科学常识漏洞,“瘦驼”坦言,自己格外敏感。
“大自然赐予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第七单元的前言中,编者如是写道。浑身长刺,身上扎满红果子,这或许是可爱的小刺猬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甚至在捷克国宝级动画片《鼹鼠的故事》里,刺猬也经常以这样的形象出现。但是,在“瘦驼”看来,纪实作品毕竟不同于虚构作品,既然单元的主旨在于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真实”必须是第一要务。他也直言,对于一些动物小说中出现的常识性谬误,成人也有责任向孩子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