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骊姬之乱后,追随公子重耳四处流亡。在流亡的路上,君臣半路绝粮,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复国成为晋文公后,大肆封赏追随自己流亡的臣子,但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不主动“言禄”,与母亲一起隐居山林。晋文公后来将绵山上的田地追封给介子推,并派人进山找寻他。找寻者想通过烧山的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最后抱着大树被烧死。
两千六百多年来,介子推的故事千古流传,在民间更衍生出寒食节、清明节等风俗。那么,介子推是忠臣吗?介子推的忠与通常所说的忠君有什么不同?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君臣关系怎么样?
上图_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最早记载介子推故事的史书是《左传》,但《左传》并没有说介子推是忠臣,也没有说他是被烧死的。推崇介子推为忠臣,将介子推的死与晋文公派人烧山联系在一起的,始于《庄子•盗跖》篇,其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在楚辞中也将介子推与忠联系在一起,如《九章•惜往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
那么,介子推是忠臣吗?在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这个时期的忠不仅仅指忠君,还包括忠于社稷、忠于职守、忠于承诺等。春秋时期,忠于社稷往往超过对君主个人的忠。只是秦汉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加强,忠才逐渐狭隘化,成为忠君的代名词。
从介子推的故事看,介子推之忠固然表现为对公子重耳个人的忠,但从其行事风格和做人品质看,他对重耳个人的忠更多是基于对晋国社稷负责和对臣子本分的践行,已经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忠君。
上图_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
由于周代实行层级分封制,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介子推作为公子重耳的臣属在主人出奔流亡时有义务追随服务主人,这是符合春秋时期“委质为臣,有死无贰”的忠德精神和“君亡臣从”的政治惯例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艰辛备尝,作为从者的介子推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股食君。
《庄子》将割股食君作为判定介子推至忠的主要依据,所谓“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但这种忠真的是狭隘的忠君吗?其实不然,介子推更多的是忠于臣子的本分,是一种道义上的忠而非狭隘的忠君,正如《韩非子•用人》所指出的,“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点明了介子推割股疗饥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忠君,体现的是一种对臣子道义责任的践行。
上图_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那么,作为晋文公重耳的臣属和随从,介子推与“老大”重耳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呢?其实从心底里,介子推对“老大”以及“老大”身边红人是看不起的。
据《史记•晋世家》载,重耳渡河东归时,其铁杆心腹咎犯曾以退为进要挟说:“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逼得重耳当即诅咒发誓道:“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并投璧于河以表示绝不背弃盟誓。
重耳君臣的这出闹剧,让当时在同一条船上的介子推非常鄙视,他哂笑着说:“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并且马上与同僚们拉开距离,不与他们为伍。其实子犯代表的是一个利益集团,介子推的清高无疑将自己与利益集团对立起来,也必然要遭到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