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观察黄蜂后制作的风筝
最后一个步骤,考验一个风筝是否合格的最终环节。一只风筝,只有当它成功放飞,才算是真正被完成。邓静说道,现在放风筝的方式早已超出了传统概念的范围,无风的室内也能够放飞。放风筝的人通过手上的动作来回拉动风筝线,让风筝做出高盘、低盘、俯冲、空翻、仰俯倒飞等各种动作,观赏性极强。
在很多人眼里,风筝只是一个玩具。但在邓静的眼里,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代表。“放风筝代表着放飞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放飞的风筝上画的五只蝙蝠,代表着“五福临门”;如果是四只狮子,则是“四世同堂”。另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放风筝的时候剪断风筝线,代表着烦恼、灾祸都随之飞得无影无踪。邓静说道,四川地区放风筝的习俗,一般从春节前后持续到农历四月。但自从1988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风筝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后,更多的人开始把放风筝当作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在时间上也就没有了限制。

传统风筝生存空间日益减小
纸鸢也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
邓静做风筝的经历已经超过了30年。对于这些年间传统风筝生存境遇的变化,邓静的感受颇深。

龙形风筝上天效果
邓静告诉记者,现在售卖风筝的店铺,基本已经被现代风筝“占领”,没有了传统风筝的生存空间。“以前的风筝,老鹰就是老鹰,蝴蝶就是蝴蝶,飞在空中栩栩如生。现在售卖的大多数风筝,都只保留了三角翼的形状,又在塑料上印些不同的卡通图案,”邓静痛心地说道,“这只能勉强算个风筝。”

邓静制作的传统风筝
邓静以前也有自己的风筝厂。状况好的时候,厂里共有七八十个工人手工生产传统风筝,年产量能达到一百多万只。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邓静的风筝厂再也无法维系。现代风筝的产业化、价格低廉,都是其打败传统风筝、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一件精美的传统风筝,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无法契合多数人将风筝当作玩具的要求。“我们传统风筝很难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手艺人不能靠它养家糊口,也就无法把这项技艺当作全职工作来投入。”当记者询问目前能否有改进方法时,已经跟风筝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邓静摇了摇头,“还没有”。
更让邓静无奈的是,就连在国内的大型风筝活动中,宣传的主体也变成了国外传入的软体风筝。“这是传统风筝的悲哀。”邓静解释道,自己并不是排斥国外风筝,但大力推广软体风筝,必会过多地挤占传统风筝本就不足的生存空间。“一个精彩的风筝活动,必须是传统、现代、运动类风筝争相登场。”邓静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