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福气也好,恶报也好,都是自己带来的因果。
六十岁,称之为“一个甲子”,也就是一次因果轮回。因而,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未来,避免不必要的恶果出现。
人老了,平平安安就是福气,别求什么轰轰烈烈,不给子孙后代添麻烦。
老祖宗留下两句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七十不添衣,八十不祝寿。”
把两句俗语综合起来,就会发现,老人过寿,是有很多忌讳的。
通常,以下三种大寿,就不要随便过,败坏了家庭的规矩,让子孙苦不堪言。
01
“长幼有序”:老父母还在时,不过大寿。
有一个词语,叫“论资排辈”,不仅仅适用于职场,还适用于家庭。
家庭里,每个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辈分,就算你六七十岁了,仍旧是父母的孩子。
此时,父母八九十岁了,甚至都要百岁了。你应该更加尊重,也要安排老父母办寿,自己的寿辰,反而要低调简单,这也是孝顺的体现。
春秋时,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是的,若是老父母在家,战战兢兢说话,你在家里耀武扬威。这时就越位了,也把孝道反过来了。
以此类推,你还要管好自己的儿女,在四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应该简单,不能超越老一辈的寿宴的热闹场面。
把家人过寿的顺序捋一捋,大家都清楚了,家风会更好一些,大家也能齐心协力关照最大的长辈。
02
“健康第一”:自己身体抱恙时,不过大寿。
我的老家,有一种习俗,叫“冲喜”。
意思是说,人病重时办喜事,可借以冲破不祥。显然,这是迷信行为,对于病人是进一步的伤害。
冲喜的方式有很多。
比方说,老人生病,让儿女办结婚喜宴;年轻人生病,就为他找一个对象,定亲或者结婚;家人生病,就修建新房,并且宴请宾客等。
当老人生病的时候,用过大寿的方式来调整状态,这多半是本末倒置的。
我的大伯母,在六十九岁的时候,得了不治之症。
大伯父在医院陪伴了多日,眼看大伯母稍微好了一点点。
为了进一步救助大伯母,大伯父去问当地的半仙,应该怎么办。
半仙掐指一算,让大伯父去祭河伯,然后给大伯母办七十岁的寿宴。
大伯父把亲戚朋友都喊过来,还按照规矩,把大伯母从医院接回家,感受宴席的热闹,接纳大家的祝福。
医生不让大伯母出院,但是大伯父铁了心,怎么也要带着大伯母离开。
宴席是很喜气,但是大伯母经过一天的折腾,还离开了医生的爱护,显得更加虚弱了,丝毫都没有好转。
事实上,在宴席过后,很多亲戚朋友知道了真实情况,都内心很不安,认为给六十九岁的人办七十岁的大寿,不吉利,还带着愚弄的成分。
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个老人生病了,或者长期身体虚弱,最重要的是减少折腾,多休息。
就是过生日,也可以在医院里,并且询问医生,如何才能减少麻烦。
也不要太多的亲友参与,自己的子孙到了,就很好了。简单,也不打扰病人休息,还能让人感受到爱,内心更有力量和温暖。
03
“换位思考”:亲友四处忙赚钱时,不过大寿。
在古代,贤惠的君王,遇到农忙时节,是不会发起战争的。贤惠的家长,把定亲、婚嫁之类的活动,都会延迟一些。
三国时的曹操,因为自己的马践踏了麦子,他把自己的头发割下来,视为惩戒。
在汉武帝时期,大将韩安国带兵出征,看到大量的田地都是荒芜的,不见农人耕种,就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就算是备战期间,也要鼓励农民耕种,否则来年就是大饥荒。
在宋代,还有农忙时节,尽量减少“打官司”的做法,让大家暂时放下恩怨,都去种地,保证口粮。
非常明显,农忙的时候,要努力耕种,不能把时间随意消耗掉。
俗话说:“农时不当时,亏本少不了。”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庭不再以种地为生,而是靠打工,开公司等。
但是一年到头,忙碌的时候更多了。非节假日,一些打工人,要请假都是很难的。若是在外地打工,要请假回一次老家,耗费几天,就更难。
作为家族里的老人,你要是在大家都特别忙的时候,办大寿,就让很多中年人为难。现实也说明,很多中年人是不会来参与老人的大寿的,顶多托付其他人给一个红包。
大寿,在农忙时候,会变得冷清,也会让人讨嫌。
为了把大寿和忙碌均衡起来,老家人采用“择日办寿”的方法,把生日宴安排到节假日,大家一起吃喝,也不耽误工作。
04
需要说明的是,不过寿,不是不让子孙管自己的生日,而是用简朴的方式祝寿。
比方说,家庭小聚,和家里人旅行一次,进行一次体检,给子孙发个小红包等。
人,不管多大年纪,真正关爱你的人,是自家人,外人再多,都是赶到某种场合,凑数而已。
人老了,不要倚老卖老,要更加善良,多体谅晚辈的不容易。
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外人给你点赞多少,而是你的家人,工作顺不顺,你和老伴身体好不好。
人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简单与朴素,别搞错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