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相关主题风筝
邓静曾经因为这样的观点与别人发生过争执。一些活动主办发布为了追求照片效果,常常要求现场多呈现这种国外传来的软体风筝。邓静认为,这是对风筝欣赏的误导。“虽然传统风筝不能在空中呈现‘铺天盖地’的效果。但是手工艺人也在不断努力。例如西安的李小虎老师,就利用传统风筝的技艺和现代的材料,制作出来了非常好看的风筝。”

邓静制作的传统风筝
对传统风筝的守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技术的排斥。如果现代的材料能够带给传统风筝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机会,邓静认为也未尝不可。“比如说以前我们用竹子做,现在也可以用碳片、玻璃钢去做骨架,这会比竹条制作的风筝保存得更久,对我们传统风筝的发展也有好处。但是我们制作、绘画的技艺,都值得保留下来,这些工艺才能体现传统风筝的美。”

亲身经历是传承技艺的动力
引导群众欣赏传统风筝为当务之急
包括邓静在内的传统风筝扎制手艺人,都在为传统风筝的生存而努力。
邓静第一次做风筝是在六七岁的时候,他记得很清楚,做的是一个“衣裳风筝”,“就是4根骨架组成的T字形风筝,像衣服一样”。后来十多岁的时候,邓静就开始参加全国的风筝比赛,感受到四川风筝与其他地方风筝的差距,便开始不断地学习、进步。1993年,邓静开始跟着左明老师“学习”风筝扎制技术。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邓静并不算是左明的徒弟。因为邓静慕名而来的时候,左明并不打算收徒,所以也就没有拜师的环节。但是邓静极尊敬左明,称其为祖师爷。1997年左明去世以后,邓静的风筝队便以“明静风筝”为名出现在各个比赛的现场,表示对左明的怀念和尊敬。
邓静制作的风筝
邓静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只有将经历、记忆与传统风筝结合,年轻人才会有动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我喜欢制作风筝,因为我有做风筝的情结。现在的年轻人只喜欢玩风筝,不喜欢做风筝,也是因为他们没有亲手制作过风筝。”现在,邓静特别偏爱在学校里推广传统风筝。在他看来,只有在年轻人的记忆中种下传统风筝制作的种子,他们才会有动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主题风筝
在目前的风筝扎制技艺推广中,邓静认为有两条路最为合适。一是在学校中进行推广,二是在风筝活动中进行推广。“引导群众去欣赏风筝,了解风筝,这是首要的。”经过邓静和其他手艺人的努力,现在四川省内传统风筝扎制技艺的推广情况,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其他地方放风筝,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去看了。但是我们四川经过这些年的推广后,还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只要风筝好看,放飞的技艺也高超,全场都会给你鼓掌的。”邓静有些兴奋地说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