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冬至饭一日长一线是什么意思,冬至过后一天长一线指的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06 19:12:26

吃过冬至饭一日长一线是什么意思,冬至过后一天长一线指的什么(1)

文/宋赟

2020年春天,一篇《开春两件事,种树与读书》的文章上了热搜,此文因号召大家“去种树吧,以后好在树下读书。去读书吧,书中记载着前人种树的故事、树下悟出的道理。”而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受原文作者的启发,我在此也谈谈对读书和种树的思考。

民间有句谚语叫“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意思是说吃完了冬至的饭,太阳就会向北半球移动,每天白天的时间就会变长一些。“一线”是一个特别量化的描述,恐怕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其含义的很少,它是指古时农村妇女做针线活时,穿一次针所用的一段线的长度,“一天长一线”就是指把这段线通过手工做完时所耗费的时间长短,与每天白天增加光亮度的时间长度大致相符。也就是说,过了冬至,每天白天就可以多干“一线”的活儿天才会黑。同时,由于古代一年只有十一个月,而冬至是我们祖先过春节的日子,意味着过了冬至,春天就要来了。

我们经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在告诫我们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全面考虑安排,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这样一年就会有好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春种秋收”,也是在告诫我们春天努力耕耘的重要性。春天气温回暖,阳气上升,万物复苏,播下的种子易于成活,经过夏天的生长,秋天将会硕果累累,满载收获的喜悦。就拿种树来说,栽种的最佳时机是春季,这个时候休眠一冬的树苗刚刚苏醒,体力充沛,把他们从苗圃中与土壤短暂分离后,移栽他处易生根。这些都是在教育引导我们要珍惜春天的好时光,顺应时令节气的变化规律而行事。

人是社会的主体。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春天需要*事情有很多,由于读书与种树均与树人、育人有关,都是积累与成长的过程。读书,汲取知识,俯仰天地,涵养性情;种树,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造福后代。所以,我认为,在春天这个四季中最宝贵的时间,读书与种树是两件大事。

读书,要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

——读好书,要会选书。

从前,书信很慢,书很少,路也很远。现在,一切都很快,总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一切都很多,总想多一点再多一点。现在不是没书读,而是书太多了,多得让人彷徨,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多的让人焦虑,觉得有太多的书需要去读,一生每天什么事不做只读书也读不完。现在的时代不是出书难,而是选好书难,如何在琳琅满目、鱼龙混杂的书海中挑选一本好书,实属不易,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阅读知识,还要有一双明辨的慧眼,知道什么是经典,哪些属于经典;知道哪些是闪烁着伟大思想光芒的书籍,哪些是生搬硬套、投机取巧、没什么实质内容的书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读的书,哪些是自己随波逐流,追赶时尚去读的书。如果不会选书,则尽读书不如不读,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读书,要长此以往。

有一篇文章中说,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我们从小就受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熏陶,在学生时代,为了有个好工作或有个好前程,好好读书是一种必然选择,或者说在某些程度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被动的读书,读书的内容也多与应试、与选择职业、与功名有关。我在这里说的好读书,是指有了稳定的工作,甚至有了一官半职后,还依然坚持读书、喜爱读书,能做到手不释卷,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好读书。古往今来,无数的大思想家都把书籍比作人类的朋友,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数的历史名仕通过读书来涤虑养心,以求生命的真谛。

——书读好,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知行合一,要求不仅有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二者不能分离,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思;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读书是为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是真知;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发现它的瑕疵与缺陷;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检验,才能总结规律,提炼新知。

吃过冬至饭一日长一线是什么意思,冬至过后一天长一线指的什么(2)

种树,要种好树,会种树,树种好

——种好树,要选良种。

这里的良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树苗本身要优良。市面上树苗参差不齐,要想树长得又快又好,就得选好苗。优质的树苗一般根系发达、完整,主根短直,有较多的侧根和须根,起苗后大根系无劈裂;苗干粗壮通直,高度适中;主侧枝分布均匀,中央主枝优势强,侧芽发育饱满,能构成较为丰富的树冠,不能有病虫害和机械损伤。苗木的苗龄不宜过大,一般以幼年、青年苗木为上乘。二是要根据环境条件和树种习性选择树种,比如地势较高栽榆树,地势较低栽柳树,沙性土壤栽白杨,中等地势栽棠槭,瘠山植松,肥山插杉,丘陵植茶,平川种槐,等等。

——会种树,要精心栽种。

首先要确定树苗的间距。也就是挖坑的间距,两棵树苗之间的横向间距一般要留出4米的宽度,不能种得太疏,也不能种得太密,否则不通风,光照不充足,或者树根之间不能相互连接,以保持水土的稳固。

其次是挖树坑。树坑的大小根据树种根系情况或土球大小及土壤情况决定,一般应比根幅范围或土球大,周围应加宽30~40厘米,深度加大20~40厘米。树坑的好坏对栽植质量和日后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因此,要格外注意。树坑以圆柱形最好,以树干为圆心画圈,沿圈边向下垂直挖掘,直到需要的深度。要保持上下垂直,大小一致,切忌挖成上大下小的锥形或锅底形,否则栽植踩实时会使根系劈裂、拳曲或上翘,造成不舒展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再次是栽种。栽种时在挖好的树坑里再垫些松土,树木栽种的时候要提一提树干,起到梳理树根的作用。而埋树的土要分三次埋下,每埋一次都要踩实土壤,其间至少要踩四次。

最后是浇水。栽种后应立即浇水,无雨天不要超过一昼夜就应该浇上头遍水。水一定要浇透,使土壤吸足水分,有助于根系与土壤密接,才能确保成活。如果有条件的最好在树周围(离树干有一定距离)铺上一层树叶或干草之类的覆盖物,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屏蔽杂草的生长。

——树种好,要静等花开。

一棵树种下后,不等于种树工作就完成了,也不代表这棵树一定能经历风雨独自存活,还需要我们耐心培养,做好长时间的浇水、固定、施肥、修剪等维护工作,让它重新把根扎下、扎稳,吸取大地的养分。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浇水和施肥都要保持适度,不能多也不能少,保持耐心,等待成长。否则,量变会产生质变,导致地竭树亡。

种树如此,万物如此,生活如此,人生亦如此。

世间万物,光照时间长的相对长得快,光照时间短的一般长得慢,生长在向阳面开花早,生长在背阴面结果子迟。每个孩子也都不一样,有的发育快,有的发育慢,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成长是一个过程,需要静静地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种树需要耐心,孩子需要“慢养”。“慢养”的前提是耐心,“慢养”的策略代表目光长远。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在生活中体验挫折与失败,从而自己找到正确方向。

人的成功、人的伟大也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寂寞,意味着慎独,意味着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淡泊名利。但是耐心不是压抑自己,不是强迫自己,而是控制、是驾驭、是修行、是顺其自然、是水到渠成、是厚积薄发、是瓜熟蒂落。对人的一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成功是重要的,但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人生如路,行路需要耐心,尤其是年轻同志、年轻干部,更要有蓄势的耐心。

《汉书·倪宽传》中记载,倪宽曾在廷尉张汤府上当差,起初并没有得到重用。有一次,廷尉府因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汉武帝均被驳回。见主办奏报的人恐慌不已,倪宽就为他重写了奏章。结果,奏章让汉武帝眼前一亮,并亲自召见了他,任他为左内史,后任御史大夫,与司马迁等共同制定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初历》。

现实中,有些人,目光短浅,个人利益至上,“偷工减料”,生怕干多了吃亏;有的年轻干部倒是“目光长远”,但总是想着如何尽快提拔、晋升,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镀金”……试想,一个既缺乏必要的历练又常年不肯学习的干部,哪怕能像倪宽那样遇到能改变命运的“奏章”,又如何写得出呢?年轻干部要俯下身、沉住气,耐心去学习,才能写出“厚积薄发”的一份好奏章。很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年轻干部“初出茅庐”,不少工作不太熟悉,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与坚持。

表面看来,倪宽的“成名”似乎只是凭借着偶然的“运气”,然而,研读他的故事不难发现,偶然背后却充满着必然。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还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因此,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棵树成材尚需十年,一个人成长成熟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是不行的。年轻干部要把握机遇、注重积累,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品格与意志,增本领、长才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与种树,看似不搭边,实则同一理。读书需要心静,种树需要地净。读书需要耐心,种树亦需要耐心。读书是育人,种树也是育人……

本文来自《传统文化修养与司法素质修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