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冯小刚有一部电影叫《一九四二》,描述当年河南发生大灾,人们为了活命被迫离家出走寻找能活命的地方。里边的情景非常的残酷,卖儿卖女,抢夺偷盗,把人性在绝境中的一面反映的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播出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舆论,说影片当中展现出来的是不是真实的,当时的灾难有没有达到那种程度?里边提到当时河南三千万人,饿死了三百多万,比唐山大地震还严重。那么里边天灾的因素比较多还是人祸的因素比较多呢?电影给我们定的主观意识就是天灾,只是当时国民党腐败,救灾不力也站了一部分原因。但是电影表现是从人祸上表现的,而不是天灾,这也是电影的原因,人祸更加能创造戏剧冲突。
真正一九四二年的大灾荒,有人祸的成分,但主要是天灾。从1941年夏天开始河南大地就不下雨了,到1942年的5月份一场雨都没下,河南大旱。这时候屋漏偏遇连阴雨,又起了蝗虫,把到处的绿色都吃没了,那时候树上都看不见绿叶。庄家颗粒无收,饿的人们把能树皮,草根反正能进嘴的都吃了。所以说天灾是主要的,但电影没有把天灾的主要性表现出来,光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斗了。
发生这场灾难以后,人们承受了灾难,但是接下来就来了人祸。1942年的抗日战场由原来的防御阶段转入了相持阶段,当时河南的三分之一是被日本人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打仗打的就是钱。后勤补给跟不上就得从老百姓那里筹措军粮,等于是雪上加霜,这就是人祸的开始。但是蒋介石一看3000万人,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干脆仗我不打了,从这块土地上撤出来,军粮也不用筹措了。但是日本人也不傻,一看蒋介石撤了,就明白啥意思了,我也不打了。日本人虽然说是凶残,但是国际人道主义盯着呢,你要是占领了不管不顾,国际舆论的压力你承受不起。再一个这么多灾民,人在生死关头啥事都*出来,对于管理秩序方面也挺难。所以当时的河南成了三不管地带,灾民一看政府不管了,再待在家里就是等死,所以大举外迁逃荒。
所以这事看来六成是天灾,四成是人祸,只是可怜这么多的灾民了。电影里更多的是描述在这种天灾下,人性的问题。里边的老东家张国立演的,是有历史原型的,叫郭有运,不是什么地主老财,离开家的时候有儿有女,回来的时候儿女都没了。电影里的这个人很难在人性上定论善与恶,刚开始灾民向他求助要救济粮,他想报官收拾灾民。可是到了逃难的路上谁家有难他也帮。所以很难给他定论善与恶,这也是《一九四二》注重要刻画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性矛盾的一面。老东家的女儿星星养了一直黑猫,非常疼爱,在逃荒路上别人都饿着肚子,她给猫喂着粥,家里人都嘲讽人都吃不饱还喂猫。可是到了后来嫂子生孩子,带的东西被国民党军队抢夺一空,没营养就没有奶水给孩子吃,他爹商量着把猫*了炖汤。想想自己养的宠物要*了炖汤,他爹安慰她,星星最后说了这么句话“爹,我也要喝猫汤”。这就真实反映了人在当时环境下的无奈与矛盾,人在生死关头什么爱好兴趣都抛诸脑后,活命要紧。这时候人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底层的东西,不是正常情况下表面的东西,不管是审美,还是亲情。
我们经常看见电视里大喊,尊严第一位,我可以死,但是不能侮辱我,但真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存的本能会战胜一切,生存才是第一位。这一幕这部电影里也有刻画,饿的实在不行了,星星最后跟人贩子走了,哪怕当妓女,星星可是上过学有文化的大小姐。我相信有那么个别人会超出这种规律,但绝大多数人一定会做出电影里类似的选择。
剧史料记载,当时赈灾的粮食发到灾民手里一人不到一斤粮食,而且救济款发下来当地政府还要扣除灾民之前欠下的税款,人都饿死那么多了还要扣款。当时发的还是面额100的法币,人家粮站不要,说只收小面额的,没办法人们拿着钱到银行兑换,银行还要收17%的手续费,什么年代那有如此高的手续费?结果这救济款差不多20%又被银行收回去了。当时有人发明了一种“救荒丸”,一般的吃一颗一天不饿,好的吃一颗七天不饿,这是真事儿不是电影瞎编的。有人亲自试验过,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吃下去便秘,腹胀比饿着还难受。当时的赈灾粮食和款项被官员层层盘剥,环境相当恶略。
而且当时有一件事特别滑稽,宋美龄访美,一方面是筹集军费,一方面是筹集赈灾物资,。但这个赈灾不是救济河南百姓,而是给印度救济!因为当时印度也闹饥荒,宋美龄兼印度救济委员会主任,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笑话呢?因为当时没人告诉宋美龄河南有灾。结果当时《时代周刊》以宋美龄为封面发表的访美文章,而同时里边有白修德发表的关于河南闹灾荒人吃人的文章。还有一个震撼人心的事情就是当时人吃人的事,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里写过,俩同乡逃难,一个饿的昏过去了,另一个拿出一把刀割他腿上的肉,这人疼醒了问为什么割我肉吃,那人回答反正你快要死了,何不让我吃,那人点了点头说,也是,然后一闭眼就死了,非常的震撼人心。
真相往往比我们见到的残酷的多,电影只是促使我们了解原著,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