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道德经》的第七十五章。这一章分享的题目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听题目大家可能就已经猜到这一章是讲如何收税的。
我们先读原文——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庄、老庄,咱们经常一起说,感觉老庄好像是差不多。其实老庄之间的差异我认为远比孔孟之间的差异要大。虽然是一个体系,但是侧重点不同。庄子的侧重点在个人,老子的侧重点在组织。所以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很具体、很有针对性地给管理者在上课。
这一章多数内容是接近现代白话文的,因此非常容易理解——
老百姓之所以会挨饿,
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
所以老百姓才挨饿。
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
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强行妄为,
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从政令。
老百姓之所以不怕死,铤而走险,
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搜刮无度,
所以老百姓才轻生冒死。
因此那些不横征暴敛、强行妄为的统治者,
比中饱私囊、骄奢淫逸那种更胜一筹。
上一章咱们刚讲了“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惧之也?”这一章老子就进一步讲老百姓为啥不怕死,非要铤而走险。因为统治者搜刮无度,他们实在是生不如死,活不下去了。这里通行本是“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但现在多数研究者采用“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多一个“上”字,因为《道德经》有王本、河本、帛书甲乙本、楚简、还有一个副本。在有的版本中是有这个“上”的,有这个“上”整个篇章的逻辑更通顺,是几个排比句下来。“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总之,都怨上面,都怨管理者,统治者,老百姓是无辜的。
那关于这个观点,咱有必要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掰扯掰扯了。
首先,大家觉得是强势政府好收税还是弱势的政府好收税?
很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政府越强势越集权越好收税,权力弱势不好收税。而事实刚好是相反的。
鸦片战争那一年大清帝国是4.1亿人,英国是1500万人。1840年大清帝国的财政收入是3904万两。英国同一年财政收入是15540万两,是大清帝国的四倍。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军费花掉了全年财政收入的70%以上,而英国之花掉全年财政收入的8%。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为什么不持续打下去?是因为根本打不下去,没有钱打。4亿中国人,一人出一两银子,揍死他们。理论上是这样,事实上不是这样。
英国政府怎么会这么有钱呢?其实是因为国王没有权力,国王连收税的权力都没有,收税的事议会说了算。议会首先是议税的地方,不议税的立法机关就不是议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机关。议会最初的意思就是大家一起讨论交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我们那个题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税的内核,同时这个其实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你要帮我做这个服务,那多少钱呢?哦,不好意思,要钱太多,我宁可不要这项服务了。是这样的。
也就是保姆的工资不是保姆说了算的,也不是雇主说了算的,是谈出来的。晚上要不要住雇主家?除了老人和孩子的衣服,男女主人的衣服要不要保姆洗?是要做一日三餐,还是只需要做中午一餐?出资对应服务,都是谈出来的。履行的过程中还要公开透明。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人性:没有人愿意把钱随便给别人花,也没有人有权利随便花别人的钱。
有了这样的制度,英国人首先不觉得自己是平头百姓,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纳税人。他们相信自己交上去的钱不会被乱花,而政府回报给自己的说不定还会超过自己所缴纳的。这时征税阻力小,征税成本低。
马德斌教授说,正因为这样,世界上首先被制约和限制的权力,成为最有效、最强大的权力,英国的国家能力因此大大增强。
反观我们古代的皇帝,貌似很强。咱们前面讲过,秦皇汉武以及朱元璋怎么整治富人,好像民间财富是君王可以随便抢的。事实上,明朝末年,朝廷突然提出增加三种税,也就是三饷,确实没有人敢反对。
造成的结果是咋样的呢?一是老百姓觉得收税就是官府在打劫,交税积极性不高。二是收税成本高,可能收十块钱的税,收税成本就要用去八九块,到中央能剩一块就不错了。
鸦片战争后,派到英国的外交官有一个叫刘锡鸿,他是一个著名的保守派,也就是不是李鸿章、张之洞那类洋务派。他在英国当外交官,亲眼所见之后发了一通感慨,他说中国的老百姓不愿意交税,英国的老百姓却很积极,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征税,是老百姓选出的议员在议会上决定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家当然是愿意的。而中国征税去干什么了,谁都不知道,当然们没有人愿意交了。
接着咱们探讨第二个问题:是不是税率越高就收到的税越多呢?
表面看是这样的,政府没有钱,加税就有钱了。而事实上不是。关于财政收入与税率的关系有一个著名的拉弗曲线,经济学家拉弗的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总额不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一直增加。当税率达到一个值时,税收总额反而会下降,因为税基降了。
咱们通俗一点讲,黑社会在地毯上收保护费,开始收十块,一天收入一万,一千个地摊。后来收二十,一天收入两万。后来收100元,黑社会的收入不是变成每天十万。而会变成零。因为摆地摊的都跑光了。摆个地摊一天都挣不了八十,给你一百,疯了吧。最后黑社会变成没有收入了。这个曲线就是这个意思。明朝末年的三饷即辽饷,和后金打仗,辽东战事紧啊;剿饷,这个李自成总也打不死,打来打去,起义军越打越多,镇压他们需要军费啊;练饷,练兵用的。前面两个说的都是用兵,不练那里有兵啊,这个是练兵用的。交吧!没交几年,大明完犊子了。
最后咱们再讲一条:管理者要不要讲信用?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肯定是人都要讲信用啊,不讲信用那还是人吗?但咱们讨论的从来不是普通人,而是管理者。管理者常常会不讲信用。比如汉武帝缺钱的时候他们号召富人买爵位,买爵位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免除劳役、免除兵役,也就是交点钱,你儿子就不用上战场送死了。这时很多有钱人都交了,汉武帝赚了一大笔钱。之后前线又缺兵源了,汉武帝又要征兵,这时他又说,之前捐那个爵位太低,是不足以免除兵役的,因此你要么交钱,要么现在去打仗。就是这么任性,有权就是任性。
有人总结拿破仑之所以遭遇滑铁卢根源就在于信用方面,不是拿破仑个人信用差,而是法国政府历来信用极差,路易十四曾说过“朕即国家”,这样一个集权的法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欠钱不还或者不认账的事。这个负面的历史遗产拿破仑要背着,所以拿破仑借不到钱,而英国人则大把钱,英国人除了前面说的税收,还有一个国债,早在1790年国债收入已经是当年政府收入的15倍。而拿破仑在位10年,筹措到的国债只有6300多万法郎,当时折合274万英镑,只相当于英国国债的1%。所以:“拿破仑是在拿本金打仗,英国人在拿利息打仗。”拿破仑再怎么是战争天才,他也照样会输。
咱们的大清帝国比拿破仑还惨,1894年也学人家发行国债,名字起得很好叫“昭信股票”,也就是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的信用,结果,没有人买。本来憋足了劲想秀一把信用呢。结果遭遇冷脸,这些屁民给脸不要脸。管理者的强盗脾气又发作了,强行摊派,之后又不肯付利息,致使很多人血本无归。所以大清亡之前是信用先亡。
好的,最后咱们把这一章再整体读一遍,用白话文翻译一遍——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释义就是——
老百姓之所以会挨饿,
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
所以老百姓才挨饿。
老百姓之所以难以统治,
是因为统治者政令繁苛,强行妄为,
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从政令。
老百姓之所以不怕死,铤而走险,
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搜刮无度,
所以老百姓才轻生冒死。
因此那些不横征暴敛、强行妄为的统治者,
比中饱私囊、骄奢淫逸那种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