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庆
从小时候开始,每逢端午节吃粽子,身边总有人提及一个叫屈原的古人,但也不知道他具体是干什么的。年纪稍大一些以后,才知道这位屈原先生是2000多年前的楚国大夫,因为生不逢时,遇到了昏君奸臣的陷害,长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最后在汨罗江边投水自尽了。
屈原
吴均
始作俑者与屈原一样报国无门
年纪再长一些,迈入了大学的殿堂,恰好还学了文科,泡图书馆的时候发现,端午节及粽子都不是为屈原所设,其最早是先民们用茭白叶子包裹着刚刚收获的黍米祭祖。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屈原才与端午节食粽子联系在一起呢?那还要等到屈原去世500年以后,直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在南梁政权内有位叫吴均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与屈原一样,才华横溢却恰逢君昏臣庸,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不过与遭遇流放的屈原相比,吴均的遭遇无疑更加幸运一些,仅仅是被投闲置散,担任了“奉朝请”这样的闲散官员,最后也没有投水自尽的悲惨下场。
续齐谐记
编辑搜图粽子
创作志怪小说,将屈原与端午节相连
但同样报国无门的遭遇,使其对屈原始终怀着无限崇敬,就以志怪小说的形式抒发其感情,在其编写的《续齐谐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屈原五月五日投水死后,楚国人非常悲伤,每到这一天就用竹筒装上米饭,投入水中祭祀他。但到了300年后的汉朝建武年间,屈原突然出现,声称这些米饭都被汨罗江中的蛟龙偷吃了;因此今后再祭祀时,要用楝树叶封住竹筒,并用五彩丝线捆扎好,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蛟龙所忌惮的。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若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棘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编辑搜图端午节成屈原专属
晋朝以后,屈原的爱国形象、悲惨经历及文品人品逐渐被后世推崇、神化,纪念屈原也就逐渐成为端午节风俗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端午节俗的唯一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