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虽未着“月”字,但已写出中秋月色的皎洁、清柔,和它的沐浴万物,辉光盈盈。接着他们看到那月光里枝影婆娑的树木,仰望梢头,只见回归的鸦雀已飞临鸟巢,一阵*动之后,便栖息入睡了。写鸟雀栖宿,正突出了天已入夜,正值万簌俱寂之时。写中秋庭院夜景,很自然地要写到桂花。一是它晚秋开放,占尽秋光。朱淑贞有诗云:“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二是吴刚月中伐桂的神话传说,更为它增添了美妙的色彩。
但此诗写桂花,服从于诗的整体意境,不写其形色,不写其芬芳,只着眼于那清幽宁静的气息,和深长悠远的意味:秋夜,凉天似水,大地夜雾凝聚,白露如珠,院中桂花,亭亭而立,叶片上,花朵间,露滴滚动,晶莹剔透。这露湿桂花,景物是动态的,但这溶浸、濡染,又是那样的静默,轻缓,悄然无声。
这让人感到了夜的静寂,同时又隐约感到这静寂中生意的萌动,而这气息,这意味,不仅让人感知,并且让人咀嚼,涵咏,以至引发出自己心灵深处的那缕悠远的情思。这情思中,有追求,有向往,还有几分孤寂、落没。这两句写景,形成了特定的感情氛围,使后两句的抒情感发自然,饶有余味。
那么,在这清幽静谧,令人悠然神远的中秋之夜,诗人想到了什么?后二句开一层,写中秋月下的秋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直抒胸臆,但笔致宛转含蓄。诗人在举头望月之时,似乎神驰天下,想到了各处的人们都在对月凝望,并进而推想他们望月时的心怀意绪。实际上,这一层包含着两重意蕴。首先是诗人宛转抒怀,以曲笔隐写自己的秋思。
首二句的景物描写,就融进了诗人深沉悠远的情意,那种怀人念远之情已隐隐萌动;这时再凝望满月,想到这美景良辰应该带给人们的赏心乐事,再念及自己与家人分离,那感秋之意,相思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是第一重意蕴。而先是自己思忆情切,体悟品味之时,才会推己及人,想到中秋月明,人皆注望,那么这十五之夜,要有多少人为感秋伤离而痛苦啊?“秋思落谁家”,即“今宵几处起秋思”之意。这是第二重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