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始 医 案
姜某,女,39岁,闭经7个月,2020年6月8日来诊。
患者闭经服用活血通经中药月余,无明显效果,遂来诊。
刻下症:闭经7个月,既往月经量少;面色暗黄;颈部不适;鼻炎病史,打喷嚏、清涕多,晨起加重。舌淡暗,脉左关、尺沉。
结合患者刻下情况,考虑为虚证而非实证,故应予补益之法。
2020.6.27复诊,诉咽干、咽痛,近几日腹泻,考虑患者近几日呼吸系统、胃肠道有外感,原方基础加桔梗汤、党参、白术。
2020.7.6患者诉月经来潮,嘱不停药,继续服用。后复诊:原方基础根据当时情况略加减药物。
2020.7.12复诊,诉月经结束,量可(既往月经量少),鼻炎显著改善,全身倍感轻松,准备再调理一段时间备孕二胎。处方略变动继续巩固。
医 案 所 得
一、谨守病机,依法处方
中医治病的灵魂在于“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初学、浅学中医者,往往着眼于“什么病用什么法、用什么方”,如遇到闭经患者即用活血通经之药,甚者用虫类药通经。
而此患者明显一派虚象,体内“少气、少血”,“活”什么、“通”什么?只有源头有血,才能有来月经的基础。
有瘀才能通瘀,无瘀何须通瘀?
二、前者的经验——学习的捷径
医案中介绍了患者在前医治疗时的方法和疗效,实际已经给了后来医者提示:活血通经无效,应该另求它法。
遇到辗转看病的患者,所有医者都应查看、借鉴前医的法、方、药。尤其是初学者和浅学者,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辨别证型的患者,可以结合前医的处方:哪些已经用过了无效,哪些用过了效微,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看病处方的捷径——这是中医历史上常见的情况。
希望此医案思路对中医爱好者有所帮助,了解“病机”和“法”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