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造型道具什么的,都可以忍受,各种典型的西方魔幻特色,也能理解。但电影中对《木兰辞》中几句诗的翻译,却是毫无古典诗词的美感。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花木兰骑着马在草原飞驰,旁边有两只兔子在欢快的一起奔跑。
其实这就是《木兰辞》的最后几句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但影片中花木兰的台词翻译过来是:“两只兔子并排奔跑,我想一个是公的,一个是母的。但你不能真的分辨出来,因为他们跑得那么快。”
不得不说,中国古典诗词一旦被外文翻译,便失去了它最原本的魅力。对于我们来说,当看到唐诗宋词,即便不能理解诗词的含义,但一眼看去,就觉得它们很美。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BBC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刷屏,令我们自豪不已。这部纪录片将杜甫放在了和莎士比亚同等的地位,并且还请来了伊恩·麦克莱恩朗诵杜甫的诗文。
但经过英译之后,杜甫穷尽一生总结出完善成熟的格律声韵,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形似散文的体裁,所以观众只能感受杜甫诗中的内涵,但却感受不到他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而这一点,同样是诗圣不可或缺的。
中国的传统诗歌,原汁原味的最好感受它们蕴含的美,所以很多诗词鉴赏家,都提倡不将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而是通过各种角度,自己去感受理解。所以,如果翻译成汉字以外的语言,那诗也不成诗。
所以,很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文艺作品,都是披着东方外衣的西方文化,看个热闹尚可,但若真想从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