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原创首发于头条,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智匠撰的《古今乐录》,可见它不会产生于陈朝之后,《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共二首,都是讲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中提到“黑山”、“燕山”,称天子为“可汗”,这些迹象农明,诗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北魏时期。公元四0七年到四九三年之间,鲜卑族政权北魏与柔然(蠕蠕)族曾在黑山、燕山-带发生过多次战争。诗中的女主人公木兰,正是以男尊女卑观念比较薄弱、女子娴熟骑射的北方社会为背景米塑造的。这个故事当属民间传说,《木兰诗》亦当以民歌形式长期在民间传诵,最后由文人加工写定而保存下来。其最后写定的时间当不晚于陈朝,后来还可能经隋唐文入修饰过。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突出的作品,无论历史地理、社会思想、风惜名物都展现出我国古代北方特有的风貌,集中反映了北国人民的美学理想和艺术才华,正如沈德潜说的,读来“为之快绝”(《古诗源》卷十三)。本诗以五言为主,但又杂言相间,落笔纵椭,节奏明快。它是一首故事诗,有人物,有情节。从故事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到“从此替爷征”,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咱闻女叹息。”首句《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折杨柳枝歌》之三云:“救救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籽声,只闻女叹息。”本诗开头几句可能是套用《折杨柳枝歌》而来,“唧唧”、“敕敕”、“力力”等都是象声词,指织机发出的声音,与今语“札札”相近。或作叹息声,不可信。
开头两句别无深意,只是点明木兰的身份,说她不过是一位普通民女,平常以织布为业。“不闻”二句是开门见山地突出这个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引起读者不得不追问:这位织布女子为何停杼叹息呢?“不闻机杼声”说明她无心于织作,“唯闻女叹息”则把木兰深藏心中的忧虑形象地托现在读者面前。从“问女何所思”到“从此替爷征”是具*代木兰的心事。“问女”二句是拟设木兰的父母用关切的口吻问她“想什么”,“思”、“忆”都是“想”的意思。用两句意思相仿的诗重叠,可以加强父母问语的感情色彩。“女亦无所思”至“从此替爷征”是木兰作答口吻。“女亦”二句也是两句意义相近的话重叠,表明木兰对父母的问话感到突然,故有略作掩饰内心苦闷之意。然而,摆在木兰家中的问题是如此峻急而现实,无法回避,必须作出果断的抉择。
所以,木兰在稍作掩饰之后,便镇定地将事实摆了出来:“可汗大点兵”说明人们面临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军帖”是军事文告之类,军帖下达,证明确有其事,并非虚传,此事与大多数家庭都有关系。“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指政府拟定的征召名册,“卷卷有爷名”于理难通,民歌常有这种现象,在此不过强调木兰父亲被征的确凿,丝毫不存在幸免的可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两句的意思是一个,即在这个家庭中,父老子幼,唯一能够支撑门庭的就是长女木兰了。一个意思从“阿爷”和“木兰”两方加以强调,可以起到突出矛盾,激化矛盾的作用,让主人公木兰在这家国的矛盾漩涡中去展示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可汗大点兵”,一方面是“卷卷有爷名”,在这尖锐的矛盾中,摆在这个家庭面前的选择无非是:要么老父出征,要么木兰代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