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杨慎提出的反驳论据却是跟王安石陷入了同样的窠臼当中,“东龙白日西龙雨”的现象说的是两个地方的天气阴晴不同,与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意思一样,东边日出西边却在下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这是实实在在的在写两种天气,和李贺诗中的意境大不相同,杨慎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在云南的时候,碰到了安凤之战,在围城中就看到了日晕两重、黑云如蛟的自然景象,就跟李贺诗歌中所写的如出一辙。
姚文燮又在《昌谷集注》中写道:“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声肃*,遥望塞外,犹然夜气未开,红旗半卷,疾驰夺水上军。而谓鼓声不扬,乃晨起霜重耳。”解释李贺写的天气顺序 ,是夜晚的云气散开了,早上的太阳起来了,然后出现了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
如果严格地追究时间和天气的科学性,既然天亮了,为何接下来诗中又出现了“凝夜紫”这种夜晚的景象呢?姚文燮的解释中又说,这是从士兵的角度,遥望塞外,还是夜气未开的景象。
如杨慎所说,阴云密布中透出一丝太阳的光芒,这种自然景象也不是不可能出现。不过李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极具想象力,诗歌的风格最是天马行空、奇峭诡谲,第一句先用黑云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再用日光显示守城将士的威武,第二句又写战士夜袭的战斗场面,最后点出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黑云代表着敌军的压迫,日光则象征着将士们的英勇,将士精忠报国的热血,就像日光出现,驱散黑云,带来希望。每一句之间,并非是按照绝对科学的时间线来描写,而是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剪辑在一起,凸显战争的残酷和悲壮,战士的热血和英勇。
读诗歌并不能像做数学题一样,刻意地去追究有黑云、就不能出现太阳,是白天、就不能出现黑夜,诗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严格地符合自然规律,而在于是否有意境、有美感。
古人写诗填词,最讲究的就是境界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的理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就能自成名句,这个说法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诗歌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时候,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评论: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的论述用来解释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同样是很恰当的,烟怎么可能是直的?黑云压城,又哪来的日光?诗歌看起来是无理的,但想起来却又是那么逼真,是有情有理的。归根结底,诗歌的妙处,不在有理,而在有情,有境。
正是因为奇特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笔触,李贺此篇一出,就成绝唱。《唐摭言》中记载,李贺带着诗卷去拜谒韩愈,韩愈困倦之中正躺着休息,就准备让守门的人将李贺支走,但打开卷轴一看,第一首就是这首《雁门太守行》,惊叹李贺是个百世难遇的奇才,立即就整肃衣冠出去见他,由此可见此诗的惊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