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志不成是什么意思,人无志不立的真正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2 03:42:04

立志应该对于大家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俗语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立志而无恒,终身志不成。”。这些谆谆教导之言无一例外地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事更多的可能依靠我们的三分钟的热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历,某天突然发现自己身体发福,又看到身边人锻炼后的身材,受此刺激之下,我们便会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去健身。于是,健身视频也收藏了,健身卡也有了,健身器材也备全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的决心便随着时间慢慢消逝,只留下自我麻醉的解释和健身器材的一身灰尘。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先贤们总是如此告诫后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了。

其实,对于阳明心学而言,我一直觉得学习它是没有任何门槛的。阳明先生也说:“人人皆可为圣人”。随着我的学习,慢慢发现越是没有门槛的事情,它往往有最高的门槛。为何如此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历史上想要成贤成圣之人是多如牛毛,但为何最终达成所愿的凤毛麟角。难道是个人资质的问题吗?

曾国藩可是出了名的资质平平,相传背书时,也是被梁上君子鄙视过。但是,却不妨碍他成为历史上的半个圣人。曾国藩曾说:“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因而,在曾国藩成圣的路上,立志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品质。再看看阳明先生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他从小就有超乎常人之志向,12岁的他就反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先是一懵,后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阳明摇着他稚嫩的脑袋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要做圣贤。”何谓圣贤,立功立德立言为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为圣贤。由此看来,阳明心学最高的门槛之一,就是立志。

或许我们皆是平凡之人,根本就不想有圣贤之志向。但是不止圣贤之事,世事皆是如此,若我们一生无志,那么我们终如水上浮萍,四处飘荡,不知所终。若是有志,那么它就像黑夜航行里的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经受科举一生折磨的蒲松龄,七十二岁依然致力于科举,虽是一生穷困潦倒,但是凭借《聊斋志异》享誉海外。他最著名的自我激励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谓是响彻古今。

以上都是自己粗浅的见解,若是有误,还请见谅。

下面我们进行一些阳明心学的分享,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所领悟。

=================================================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译文】
陆澄询问立志的事。
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保养天理,就是立志了。能不忘记做到这一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心思就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那样。时时刻刻心中不忘天理,渐渐达到精美、宏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念不断丰富、保养、弘扬的结果。

=================================================

【原文】: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日:“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注重存养本心,而不注重学习研究,就会把私欲看成天理,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该知道学习,学习研究也就是存养本心。不学习研究就是存养天性的志向不坚定。”
薛侃问:“怎么样叫知道学习呢?
先生说:“你先说说为什么要学,学什么?”
薛侃回答说:“曾经听先生的教诲,学就是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己心中无私欲就行了。”
先生说:“这样说来,只要克服私欲就行了,还怕什么不明白天理、私欲呢?”
薛侃说:“就怕认不清楚这些私欲。’
先生说:“还是志向不坚定迫切,如果志向坚定了,眼看耳听,都集中在天理上。哪有什么认不清的道理?辨别是非的能力,人人与生俱来,不要到心外去寻找。研究探索也就是体认本心的呈现,而不是本心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星现。”

=====================================================
【原文】:

来信云:“日用工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行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功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译文】
你来信说:“平时工夫只是立志。近来我对先生的教诲,时时体察验证,也更加明白了。然而,我一时也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如果有朋友在一起讨论,那么我的心志才会深刻专注、广阔宏大,才富有生机。如果有三五天不能与朋友在一起讨论,就会感觉心志微弱无力,遇到事情时就会感到困难,甚至有时还会忘掉志向。近来在朋友不能相聚时,我就静坐沉思,或者看看书,或者到处走走。举手投足都不忘记培养心的本体,颇感心态平和舒适。但终究不像和朋友研讨时那样精神抖擞,获益更多。那些离群独居的人,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保持志向呢?”
这段话足以验证你在平日用功中的收获。立志的功夫大概只能这样,只要你不间断,等到功夫纯熟后,感觉自然就不同了。一般来说,我们做学问的关键之处就是立志。所谓的困惑、遗忘的毛病,也仅仅是立志不够真实确切。好色的人,从来没有困乏遗忘的时候,就是因为好色的意欲真切。自己的痛痒只有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也应该会搔痒按摩。既然知道自己的痛痒,也就不得不搔痒按摩了。佛教称之为“方便法门”,必须自己去调整斟酌,别人很难帮得上忙,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

【原文】: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日:“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要行善去恶吗?
先生说:“善念存心,就是天理,这个念头就是善,哪里还要考虑其他什么善?既然这个善念不是恶,哪里还要去除什么恶呢?这个意念就像是树的根芽,立志的人就是永远确立这个善的意念。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只因为立志修行已十分纯熟。”

聆听阳明的教诲,希望我们一起进步。

感谢一路同行,与君共勉。

未完待续,更新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