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3 21:43:52

小说《儒林外史》中,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就是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的范进中举了,当得知自己考中了举人以后,范进居然高兴地都发疯了。当然,在考举人之前,范进还需要先考上一个秀才才行,因为他在发迹之前,还只是一个童生。

范进在他二十岁时就考上了童生,然后就卡在考取秀才这个环节上了,前前后后考了得有二十多次,结果一次都没有考中,一直蹉跎到了五十四岁时,范进遇到了他的恩师周进,最终才得以考取了秀才,然后就一路顺风顺水,先后考取了举人、进士,最终有了官可做。

古代读书人考的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就如同现在游戏中的打怪进阶一样,难度越来越大,好处越来越多,他们的最终追求,不过是功名富贵而已。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1)

童生和秀才的待遇,是有差别的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要参加的第一个考试就是童试了。先是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连考五场。接着,就是由府里官员主持的府试,一般在四月份举行,连考三场。要是这两次考试都通过了的话,那他就获得了读书人的第一个“功名”——童生。

童生又被称为白衣,小说《水浒传》中梁山的第一代寨主王伦,之所以被称为“白衣秀士”,就因为他只考取了一个童生,《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他们也都是长期停留在童生这一阶段上的。

学子们考上了童生,只是获得了参加下一步科举考试——院试的资格,这个身份是没有什么额外好处的。

如果童生能够顺利通过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的话,那他就是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了,其中的第一名叫做案首。在小说中,周进的职务就是广东学道,他第一次主持院试时的案首,就是范进。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2)

童生考上秀才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礼仪上比较受重视了:普通的乡民见到县官,是要行跪拜礼,喊上一句“青天大老爷”的,而秀才却不用,只需要行拱手礼,称县官为老师就可以了;在诉讼方面,秀才也是享有一些特权的,他们要是有冤情需要上诉的话,可以把诉状直接送到县官的手里,而不必经过衙门里的小吏;秀才们即使是犯了罪,在被剥夺掉秀才的身份以前,他们是不会受到刑罚的。

可见,古代对读书人还是很重视的。

秀才们在礼仪上的优越之处,就连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都是很明了的,听说自己的姑爷考中了,他连忙拿来了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除了来向自己的姑爷“祝贺”以外,顺便也给他讲一讲做秀才的规矩:

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业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3)

除了这些虚的,秀才还可以得到一些实质性的好处——免掉家里两个人丁的徭役,也就是不用再给朝廷做义务劳动了。徭役分为两种,力役和兵役,要知道,明清时期的徭役可是很重的,甚至有家庭因为服了徭役而致贫的事情发生。

但是,如果仅停留在秀才这个阶段,也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在小说的第二十五回中,就出现了一个“老秀才”倪老爹,他从二十岁时就考上了秀才,看似起点比周进、范进的童生还要高一些,但倪老爹这秀才的身份一直持续了三十六年之久,最后只落得个靠着修补乐器来维持生活,一生困苦潦倒,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六个儿子卖掉了五个。

所以,当胡屠户向他的姑爷讲解“学校规矩”的时候,顺便骂上他几句也是不妨事的: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

由秀才到举人,称得上是“质的飞跃”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4)

考取秀才后的下一步,就是去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了。这个乡试可不要以为是由乡村举行的,它是由省里举行的统一考试。要是考上了举人,就能得到更多的实质性的好处了。

除了继续享有秀才的好处以外,举人还可以免掉赋税,这可就十分的吸引人了,这不但对自己有利,还会引得很多家乡的财主来钻空子,把他们家里的土地和人口都依附在举人身上,以达到免除徭役、赋税的好处。

范进中举之后,就有直接来送房产、田地的,还有主动投身于他为奴的,这其中,必定包含着隐形的利益交换。

举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具有了当官的资格,当然,是在他们实在是考不上进士的情况下。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他后来的两次会试都落榜了,所以只好放弃了继续考进士的机会,被派到福建的南平县做了一名教谕。

要想由举人的身份直接当官,运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得有职位空缺才行,有的书上就半开玩笑地说,明朝的官员死了以后,前去吊唁而又面露喜色的人,一般都是在等空缺的举人们。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5)

举人们若是三年乡试都不中的话,还可以主动去吏部登记在册,等相应的职位有了空缺的时候,吏部就会派人把这些登记过的举人们再翻出来,从中挑选一部分人去当官。挑选的标准,既不是文章的好坏,也不是等待时间的长短,而是吏部大臣自己的喜好。

到时候,大臣把这些举人们叫到一起,一个一个去相看,据清朝科考制度中的大挑来说,主要是挑人的身材和脸型。身材要魁梧,而脸型则一般细分为三个等级:“国”字、“田”字型的脸是最好看的,“风”字、“申”字型的脸算是中等,最下等的脸型,就是“由”字、“甲”字型的脸了。

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恰好那年也正是乡试的年头,范进和几个好友打算一鼓作气,接着去参加乡试,可他却被丈人胡屠户痛骂了一顿: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

想来范进的脸型应该是最低等的“甲”字型,自然比不得方面大耳的形象更容易当上官,不过,等范进真的考上了举人,胡屠户立即就改变了以往对相貌的看法:

胡屠户道:“······我时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我小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尖嘴猴腮的古人,为什么古代人尖嘴猴腮(6)

由举人到进士,小说中的描写是相当简略的

举人虽然可以做官了,但毕竟有些不靠谱,怎么说也不如考上个进士更有保障,出来就直接是候补官员了,可古代的科举之路,走起来的确是十分艰难的。

据记载,康熙五十八年时,江西省乡试共有12000多人参加了考试,而录取的举人却只有90个。进士虽然比举人稍微好考一些,但录取率也不过是二十分之一左右。

小说中对于考秀才和考举人的描写,还是相当精彩的,但等到了考进士的时候,描写就相对的简略一些了,一个原因,是作者写作时的详略安排,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小说的作者吴敬梓,终其一生也只是考中了一个秀才而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