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募兵制的兴起
募兵制出现在唐太宗时期。
644年,唐太宗出兵征讨高句丽,为补府兵的不足,开始向全社会招募兵士,效果明显,在短时间就招募了十万之众,名将薛仁贵就是这次应征入伍的。
到了唐玄宗当政时,由于府兵制的衰落,保卫长安城的卫戍部队,出现了严重的兵员不足。
公元722年,宰相张说建议招募将士,以补卫戍兵员的不足。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在京兆、蒲、同、岐、华等州选募府兵和白丁12万,分隶诸卫,每卫万人,长期服役,称为长从宿卫。后改称为擴骑。擴骑免征赋役,并分给土地。户籍由兵部、州县和卫府分别管理。
同时,边防军的兵员,也通过招募来补充,称为长征军。
从此,唐朝的兵制成为了募兵制,士兵成为了一种职业。
有野心的将帅,职业的士兵,为唐朝后期的祸乱埋下了伏笔。
而此时唐玄宗,正是武力张扬的时代,“有吞四夷之志”,拓边的战争频繁发生,为了便于战争的指挥,军事指挥权开始下放,为此设立了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作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有临机决断,生*予夺的权利,节度使不但掌管军政,还兼管辖区内的屯田、度支、安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同时,边兵主要就地招募而成,从而形成将可专兵。
随着时间的发展,节度使的权利日盛,逐步形成拥兵自重,军事割据的局面,到了唐玄宗执政的时期,唐朝出现了十大节度使,此时地方军事力量远远强于与中央。
当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时,“兵祸之殇”端倪初现。
3.兵祸四起
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性格,滋长各地节度使好战的行为,为获得皇帝的宠信,各地节度使经常无端的发动对外战争,以获取战功。
像驻守范阳的节度使张守珪,其防御的是契丹与奚国,716年,契丹、奚内附,他们已经成为了唐朝的藩属国,不曾大举侵扰唐境了,可张守珪却任命他的义子胡人安禄山为“捉生将”,用计诱*契丹人,安禄山也因此获得战功,一步一步的升到高位,还因此获得了唐玄宗的喜爱。
公元745年,契丹、奚因为不满欺压,*掉和亲的唐朝公主,起兵反抗,安禄山以此残*契丹百姓,却获得更大的军功。而别处的节度使也是这样,经常无端制造边境的纠纷,以此邀功。
危机最终出现了,当朝廷不能满足这些骄兵悍将的要求时,动乱爆发了。
历经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的国力大减,中央的控制力日减,唐朝的国祚由盛而衰。
特别是“安史之乱”平息后,投降唐朝的安史旧将和平息动乱有功的将领多被任命为节度使,成为藩镇。节度使的设置也从边境发展到中原地区。
这些藩镇,或拥兵自立,或父死子代,除与朝廷闹独立外,相互间也争战不已,形成中唐以后长期的社会动乱。虽然在唐宪宗时期,曾一度平定藩镇,但由于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而唐末农民起义后,这种分裂局面更加严重,大的割据势力由节度使转而称王称帝,最后终于导致唐代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出现。
二)宦官擅权决定的“政权之殇”宦官擅权,在历史各朝各代都有,在唐朝中晚期,宦官开始左右国家政权。
1.初登政治舞台
从唐中宗时,宦官开始用事,人数达千余人左右,当时也只是为宫廷服务,没有实权。
宦官开始出现在唐朝的政治舞台,是从唐玄宗时代起。
杨思勖和高力士分别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也是他的得力干将、心腹谋臣。
杨思勖,是史上少有的宦官将军,曾追随李隆基在诛韦之战中立下大功,深得玄宗信任,“代天狩猎“,专管征伐之事,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维护了岭南地区统治,立下了赫赫的战功,最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上柱国、虢国公,当时地位和宠信超过了高力士,是唐玄宗的得力帮手。
高力士,对皇帝忠心耿耿,极得玄宗信任,玄宗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他经常待在宫中,很少出外宅。但是,因为他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所以有不少攀附者,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韦坚、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皆因此而获将相高位,其余职务获得者则不可胜记,但是高力士细心谨慎无大过失。
杨思勖和高力士,虽然权势很大,也有弄权的行为,但负面影响还不足以影响国家大局,政权还是有效控制在皇帝手中。
2.确立政治地位
宦官直到唐德宗中期以后开始得到重用,唐德宗初登皇位时,对宦官还是很排斥的的。
因为他的削藩举措,引发了“泾师之变”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宦官忠心比朝臣好多了,德宗信任宦官了。
公元784年,唐德宗重返京师刚三个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任命宦官窦文昌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
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在795年,德宗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 ,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