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30 08:48:42

杜甫的名篇《登高》,颔联第一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人说,“无边落木”就是指“无边落叶”。既然如此,为什么杜甫不直接写“落叶”呢?

《登高》此诗,号称古今七律第一。难道杜甫是为了严格达到平仄的标准,故意将“叶”改成了“木”吗?可是,“木、叶”二字都是仄声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林庚的《说“木叶”》,对“落木”一词进行了溯源。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落木”源自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1)

这说明“落木”并非杜甫生造的词汇,但是他仍然没有讲清楚,杜甫为什么要用“落木”。对此我分析了一些文章,得出一点看法:杜甫之所以不用“落叶”是由《登高》的悲壮基调决定的。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树枝被急风吹折,夹着枯叶,萧萧而下,喻示着杜甫本人老病将死,突出的是一种绝望、肃*的氛围。

除此之外,“落木”的意象已经囊括“落叶”、“摧枝”,是一个相对最优的选择。

一、杜甫《登高》的悲壮基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描绘出了一幅天风呼号,愁惨悲壮的画面。“风急”而“天高”,是纵向的空间描写,意味着作者的视线是由低向高,向上仰望。

因此明代胡应鳞赞之为“海底珊瑚,瘦劲难名”而又“深沉难测”。开笔即让人产生了一种,万物皆因秋天的到来,张皇失措的错觉,因此就奠定了全篇悲壮雄浑的基调。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2)

接下来第二句,“渚清沙白”是横向的空间描写。杜甫平视他的正前方,在滚滚江流袭来之前,江中小岛原本是平静的。但是因为“风急”,沙鸥们已经预先得到了警报,开始“飞回”,这是指返回自己的鸟巢。

因此到了颔联部分,杜甫已经计划好了要写后面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他决定先写“无边落木萧萧下”,因为前面写了“风急”。

这里假如用“落叶”不用“落木”,那么意象就会显得十分狭窄。并且,“落叶”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的,更适合用来描写婉约精致的小场景和秋天淡淡的愁思。不适宜表现地坼山崩、江河滚滚的悲壮。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蹉跎半生,穷困潦倒。原本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后来严武也去世了。他年老多病,一事无成,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杜甫空负一身盖世诗才,却没有几个人欣赏他,因此他当时的心情是异常沉重的。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3)

杜甫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绝少作诗自怜,总是习惯性地推己及人。因此他个人的末路悲怆,也被化成了整个世界的山河变色,这就是《登高》前半部分的基调。

二、对于“落木”的几种看法

网上对于杜甫使用“落木”,有以下这么几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构图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杜甫写长江滚滚来,江水是横流的,所以得写一个“落木萧萧下”,给画面竖着再来上这么几笔。

然后,这部分人还举例说明,比如王维写“大漠孤烟直”,烟是向上的一条直线,那么下一句他就写了一个“长河落日圆”,给诗句里加一个圆圈。而杜甫自己也有“星垂平野阔”的句子,星垂是纵向往下落,原野就是“平”横着向外延展的。

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不过这种说法,只能证明杜甫有意用向下垂落的东西,与后句中横流的长江进行对仗。并不能证明为什么一定是“落木”,而非“落叶”,因为“落叶”也是向下坠的。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4)

第二种看法是“因袭”说。这种说法就源于我们前文中提到的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文章探寻了“落木”的词源,出自屈原的九歌。

我们都知道,《诗经》、《离*》是中国诗词的源头,而屈原也是天下诗人的终极偶像。他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也是杜甫一生的座右铭。

因此有人认为,杜甫在创作《登高》时,只是习惯性地拈来了一个他熟悉的,带着悲秋意象的词,并没有太多的深意。

不过持这种说法的朋友,对杜甫严重缺乏认识。杜甫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练字,他的爱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他会随便找一个词来凑合吗?根本不可能。

第三种说法比较有趣,是一个在夔州生活过的人的说法。因为夔州就是奉节,奉节有大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生长着樟木、山茶、木兰以及小叶榕树,秋天不落叶。所以杜甫描写的是这些树的树枝被急风吹折的画面。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5)

但是狂风吹折“树枝”的现象,并不可能大规模同时出现。活树的树皮都是有韧性的,不像枯树,即使急风折断树枝,它多半还是会悬挂树梢上,很难造成“萧萧下”的壮观景象。

第四种说法是,“无边落木”指的并非树叶、树枝,而是指一种古老的河上运输方式。

中国古代运送木材,是把成株的树木砍下来捆成一个木排,再放到长江里,借水力运往下游。这种操作方式至少在八九十年代,在重庆的长江边上还能见到。

这种说同样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因为《登高》开头是在写景,通过对秋景的反复渲染,来突出万古悲秋的沉重主题。描写运送木材,不能达到渲染氛围目的。

因此杜甫写“落木”,很显然不是出于以上考虑。“构图说”其实已经比较接近答案,但是杜甫并不是简单地只想要一个平衡的构图,而是想突出一种“死亡”的氛围,并和后句的“不尽长江滚滚来”达到一种平衡。

结语

树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普通的树,到了秋天就会落叶,可它在来年春天又会吐出新芽。所以“落叶”之悲,是悲而不伤的,它只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杜甫为什么要写登高,如何正确解读杜甫的登高(6)

叶子落了,树还活着。然而,“落木”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落木”是什么?那是急风吹落的树叶、枯树枝的混合体。

前面几段我已经提到过,活着的树,树皮是有韧性的,它的树枝即使被吹折了也很难“萧萧下”。只有一种情况折枝会“萧萧下”,那就是死树或者老树的“枯枝”。

一棵树的枝桠如果很容易被吹折,那就说明树要么是死了,要么病得很重,离死不远,就像是五十六岁的杜甫本人一样。

“落木”的意象丰富,并给人以绝望的肃*感。只有“落木”带来的“死亡”意象的沉重感,才能对搭上“长江滚滚流”的悲壮。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