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登高是杜甫哪个时期写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30 09:12:15

 在湖北荆州(江陵)盘桓数日后,杜甫决定继续南下。他出荆州,过公安,于768年到达岳阳。这一年他57岁。

一路向南,目的很单纯,就是想活下去,可这对于杜甫来说,有点难。晚年的杜甫,投靠亲友几乎是唯一活下去的办法。746年,杜甫35岁,到长安求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困守长安十年,政治上一事无成,45岁的诗人凄然离开,身体却患上了肺病、痛风和恶性疟疾。诗人写道,“缘情慰飘荡,抱疾屡迁移”,“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看来,他在长安病得实在不轻,几乎是命悬一线。

759年至767年,诗人飘荡成都、夔州,病情加重,在原来肺病、痛风和疟疾的基础上,又加上糖尿病,还有并发症,耳朵聋了,牙齿掉了。诗人写道:“我如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又枯又渴,就是糖尿病;“长卿”是司马相如的字,司马相如是糖尿病患者。诗人还写道,“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伏枕”即生病卧床,“左书空”说明右手偏瘫,不能动弹,只能靠左手书空写字。又老又病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老诗人除了投靠亲友还能如之何?

杜甫的登高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登高是杜甫哪个时期写的(1)

那年冬天,诗人来到岳阳城下。南方的冬天,潮湿阴冷,呵出的热气顷刻间化成冰霜挂在眼睫毛上。手放在外面,十多分钟就会冻成红萝卜。杜甫该如何度过这个冬天呢?该不会是写诗“取暖”吧。你说中了!还真是。诗人一口气写了三首关于岳阳城的诗。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这三首诗的写作顺序,只知道都与岳阳城有关。姑且排个序吧。

先看《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岳阳城下雪了,下雪后的南方更加阴冷。杜甫顾不上这些,他是有使命感的诗人,尽管身子在往南走,可心却留在北方,不能尽才,那就增加一些豪气、正气和义气吧。即便是穷途末路,即便是穷困潦倒,也不能放下心中那一点念想。

第二首应该是陪友人一起登楼,这就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真是下雪了,前一首有“舟雪”,这一首有“雪岸”,可知那一年的雪定然下得不小。雪中孤舟,是一幅凄清的写意画,而雪岸红梅,又是一个热烈怒放的镜头。尽管老病,尽管漂泊,诗人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火。诗人在两首诗中都表明了要往南方走,长沙、衡州、郴州……诗人冯至说,杜甫意欲往南投靠在郴州的舅父崔伟,当时崔伟在郴州任录军参事。但没想到的是,诗人最后的脚步终止于衡州。

769年春天,杜甫离开岳阳,出发“南征”。他写道,“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春天来了,桃花盛开,云帆升起,诗人又要出发了。768年冬天到,至769年春天走,杜甫在岳阳城前后不过三四个月。这三四个月里,杜甫写了两首登楼诗,一首陪友人登临,一首应该是独自登临,后者便是《登岳阳楼》。

这首诗一经出世就横绝千古,就再没人敢写岳阳楼了。晚唐诗人郑谷说:“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自晚唐之后,这种情况几成定局。元朝诗论家方回说:“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复敢题。”左边题写的是孟襄阳之诗,右边题写的是杜少陵之诗,谁还敢这么找不自在?当年,崔颢在黄鹤楼上题诗一首,李白读到后认为无出其右,遂调侃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情景在768年冬天也如是。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修筑巴丘城,在城西建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自大唐开始,巴陵城便改称岳阳城,中书令张说任岳州刺史,遂重修岳阳楼,孟浩然的那一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写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孟浩然的这首诗,格局上不如老杜,因为他只关乎个人。我觉得这样说,没道理。

孟夫子那一首是干谒诗,自然不需要在格局上动脑筋。杜甫这一首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终生都在漂泊的诗人,走到了人生的晚景,又多病缠身,又偏偏登临的是自己日夜向往的江南名楼,是吻合自己心胸的浩浩汤汤的洞庭之水。可以说,没有一个诗人在岳阳楼上站得比杜甫更高,没有一个诗人在岳阳楼上看得比杜甫更远,也没有一个诗人在岳阳楼上哭得比杜甫更伤心。这个大唐最杰出的苦命诗人,他在哭自己,哭自己的一生,哭自己的晚景,也哭国家时局艰危,哭民族苦无宁日……

请跟着我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个“昔”字暗示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在心中存驻了多少年,一个“今”字又暗示诗人登临岳阳楼是何等悲欣交加?这两句也是互文的写法,昔日对洞庭湖的向往也是对岳阳楼的向往,今日对岳阳楼的登临也是对洞庭湖的登临,这样就加重了登临的意义。大诗人就是大诗人,一经登临,便化眼前景为前无古人的大气象,只因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这脚下的水,是楚水还是吴水?有人说,“君山在洞庭湖中,上有道通吴之包山”,故有洞庭“坼分”吴楚之说。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坐实。“坼”是有分裂的意思。萧涤非说,“坼”是说“湖在楚之东,吴之南,若中分之,故曰坼”。但仅仅是这样吗?我以为不是。试想一下,诗人当时站在楼上,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他似乎听到一种声音,一种自远方逐步响来的声音,愈来愈响,愈来愈大,那是什么?那是湖水的冲天激荡!这才是“坼”字看不见的力量。

曹操有诗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写大海的广阔,大海可以吞没日月星辰,湖水可以吗?北魏郦道元说可以。他写道:“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这样的解释也固然不错,但也只说明了湖水浩阔,天水一体。我以为还不够,因为“浮”字背后有一只神秘的手。洞庭湖有多大的力气,多大的力量,它几乎不动声色,就能让日月星辰全部浮起来。天啊,这是怎样的神力?老诗人为何要这样写?他难道不是暗示上天赋予他一种神力吗?有了这种神力,何愁北上报国不成!

但是一想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这位一生“致君尧舜”的诗人便沉默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战乱频仍,半世飘零,不仅国无宁日,而且后半生惨不忍睹。真是欲哭无泪啊!萧涤非说,此处“老病”一词,不是虚写,完全是实指。是的,老杜甫在768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一身是病,而且穷苦交加,连吃饭都成问题。一想到这些,站在岳阳楼上的诗人怎能不哭啊?然而,他还真不能哭,因为这毕竟只关乎他自己的身世,他不能为一个人哭……

请允许我梳理一下杜甫出川入鄂时的战事背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大批流民逃入西蜀避乱;756年,房琯兵败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大唐势去如大浪淘沙;760年,商州兵马使刘洽*死防御使,商於六百里陷于动乱,杜甫北归无望;768年,吐蕃十万大军进攻灵武,又二万精兵侵犯邠州,京师戒严,形势危急,诗人只好顺江东下,一路向南……所以“戎马关山北”是虚写吗?不,它是实写,他写的就是768年之前大唐的历史。这就是杜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的重要原因。

杜甫到底是哪一年出川到荆州的,学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冯至认为是767年,萧涤非认为是768年,朱东润说得最清楚,说杜甫768年春天出川,暮冬时节到达岳阳。我以为朱先生的说法比较可信。仔细阅读杜甫在768年写的诗篇,我发现其中两首登楼诗特别重要,又《登岳阳楼》最重要。

也可以说,在768这一年,老诗人杜甫在岳阳城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登楼一哭。然而,就是这个登楼,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时至今日,时间虽然已经走过1200多年,只要一读起这首诗,我仿佛就能看到诗人站在岳阳楼上痛哭流涕的样子,也仿佛能听到洞庭湖水冲天激荡的喧嚣之声。

我想再一次说,在岳阳楼上,没有一个诗人,站得比杜甫高,看得比杜甫远,哭得比杜甫更伤心……

原标题:杜甫在768那一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何郁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