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个人才能上可以说非常一般,他武功不如项羽,谋略不及张良,领兵打仗更比不上韩信,但他为何能够让张良、韩信们死心塌地为他效命,并最终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呢?可以说得益于他的用人方略。
《史记》中的刘邦有点无赖相,这主要是因为刘邦出身下层,又没有多少文化,干了个亭长,工资很低,都不够他喝酒,所以他常常骗吃骗喝,说话也比较粗鲁。即使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甚至成为天子,他仍然会露出自己的本相。但刘邦却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雄主,他自己本领有限,却能把天下各方面的英豪收到他的旗下,这才是他的长项。而这一个长项足以让他夺取天下。关于刘邦的用人方略,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重视人才,求贤若渴。
刘邦从沛县起兵就非常重视人才,当时跟他最早造反的萧何、曹参不过是县里的小官,樊哙和夏侯婴更是下层百姓,但刘邦却能发现他们的才能,并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在沛县举义。后来他每到一处都要访求当地的英才,特别是将才。他在征讨陈豨的时候,就曾问周昌:“你能给我推荐一下这里的将才吗?”周昌就给他推荐了四位。刘邦看到这四位,发现他们其貌不扬,但还是把他们封为千户侯。有人给他提意见,说这些人未立寸功,为何给他们封侯。刘邦却说,你们只看到爵位,我关心的是能够争取人才。
但是刘邦也有农民式的偏见,他特别不喜欢知识分子——那时叫儒生,他就曾留下过拿儒生的帽子当夜壶的笑谈。但是,有一个儒者听说刘邦有过人之处,就亲自来投奔他,此人就是郦食其。郦食其求见的时候,刘邦并不热情,他说打仗用不着儒生。郦食其说,老子不是儒生,是高阳酒徒。刘邦知道其人不是凡庸之辈,于是召见。后来郦食其一人帮助刘邦拿下秦国一座县城。
第二,对人才不苛求完美。
刘邦用人,并不苛求“又红又专”,只要有本事,我就重用。陈平当初来投的时候,老部下灌婴、周勃对刘邦说,陈平品性有问题,他曾经跟自己的嫂子私通,原先跟魏王、楚王都干过,还收受贿赂。刘邦也很直接,就拿这事责问陈平。陈平回答说:“魏王不接受我的建议,楚王不信任我,所以我弃他们而去。至于受贿,确有其事,但是不受贿我哪来的盘缠投奔您?”于是刘邦就留下了陈平,委以重任。人们都知道陈平后来官拜宰相。
第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楚汉战争,他以汉王的身份跟霸王项羽对阵,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不对等战争。但是刘邦却非常善于团结各诸侯王。项羽分封诸侯,把原来的国家都分成两到三个小国,他们对此非常不满,而刘邦趁机承认六国原来的封地,于是很多国家纷纷投到刘邦的旗下,刘邦组成了反楚联盟。
对于项羽的部下,只要“弃暗投明”,他概不拒绝。韩信、陈平、英布都曾经是项羽的猛将、谋士,他们或主动来投,或者通过做工作加入刘邦集团。
在战争中刘邦一些原来的部下不得已投降了对手,后来又转投刘邦,刘邦也不计较,还是像以前一样重用。比如韩王信曾经投奔刘邦,后来兵败投降项羽,之后又投刘邦,刘邦照样对他重用,汉朝建立后仍然对他封王。
第四,与人同利。
刘邦爱财、爱美女、爱土地,所以他认为跟他干事的人也都有同样的爱好,所以他打了胜仗不吝惜财产、土地,总是重赏部下。最后夺取天下后,他更是大封功臣,光王侯就封了一百多个。在关键时刻,他更是出手大方。垓下会战,是楚汉之间的最后决战。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的时候,原本约好共同对付项羽的韩信和彭越,却按兵不动,让刘邦吃了一个大败仗。刘邦马上给他们分别增加了大片封地,韩、彭二人于是立即出兵,才最后打败了项羽。
第五,从善如流。
刘邦的智谋不高,他也有自知之明,但他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张良、萧何等重臣的意见更是非常重视。韩信初投刘邦的时候,并不受重用,他负气出走,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萧何追回韩信,对刘邦说韩信“国士无双”,于是刘邦设坛拜将,从此重用韩信。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大战之时,韩信占领了齐国,派使者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听后非常恼火,当着使者的面大骂,说韩信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竟然要自立为王。一旁的张良、陈平给他使眼色。刘邦大悟,忙改口说:“说什么代理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
刘邦各方面的才能都很一般,他的品德就更是不敢恭维,但他却能在自己的身边团结起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并依靠这些人才,剪灭群雄,一统天下。对于这一点,韩信认识得最最清楚。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领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领十万兵。刘邦问,那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说,那为何你给我打工?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也就是说刘邦是统御将领的将领。实际上应该说刘邦是善于统御将领的将领,刘邦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才战略的胜利。
作者:土老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