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很熟悉,关于出身低微,毫无优势的的刘邦,为何能够最终战胜出身贵族,勇猛无敌的项羽,有很多解释。
多数观点集中于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因素:
天时指的是刘邦当时深得民心,因为楚怀王答应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所以刘邦坐天下名正言顺;
地利讲的是刘邦盘踞蜀汉、关中的地理优势,物产丰富,易守难攻等;
人和则是讲刘邦善于用人,得到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协助。
这些都是刘邦取胜的关键因素,已有很多人写过,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想从几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来解读下刘邦获取胜利的背后原因:
一、 整体的建国纲领刘邦和项羽整体的建国纲领和政治理想不同。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技术等各个因素综合作用, 整个政治格局是分、是合其实已有定数,如果能够顺应潮流而动,就比较容易建功立业。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自战国时代起,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趋就趋向于建立统一的帝国。
从东周开始,春秋到战国,几百年来一直处于纷争状态,各国相互征战不断,一方面是因为耕种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由于各国内部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有了扩张的*,导致国与国之间冲突加剧, 产生了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
从西周建国初期的八百诸侯,到战国时期只剩下战国七雄,兼并的趋势一直在延续 。
加上当时的郡县制和竹简书写技术等统治技术的发展,也为统一做好了准备。
到最后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天下,本质上是历史大势所趋。
只不过秦朝建立统一帝国以后,很多政策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才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激发民变,导致秦国快速灭亡。
刘邦出身社会底层,没有历史包袱,并不怀念旧制度,因此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选择了建立统一的的国家系统,这符合了当时历史的潮流。虽然建国初期不得已分封了几个异姓王, 但都是形势所迫, 汉王朝总体的建国纲领是继承了秦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而不是回到周朝的分封制。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的理想就是回到战国时期的旧秩序。因此项羽可以说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代表,也是旧秩序的代表。所以在灭秦之后,项羽试图重建的旧秩序,就是采用以前的分封制,总共封了十八个王。
但因为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加上新旧势力间矛盾重重,各方利益无法平衡。 项羽建立的分封政治秩序,很快就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转眼间就分崩离析,项羽很快就陷入了到处救火的处境。从本质上来说,项羽是在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看透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天下人的心意,才能提出正确的应对方案,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如同现在的企业家,要想企业成功,必须了解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趋势,消费的需求,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运作得好,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项羽和刘邦的年龄差距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年龄差距。
你可能会觉得,年龄算什么优势,但是放在古代社会,放在刘邦和项羽身上,还真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古时候是农耕文明,不像现代社会,知识和资讯快速迭代。那时社会产生的新知识并不多,最主要的知识就是个人经验,因此一个人年龄越大,认知优势越明显。
也因此,在过去,最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当地最年长的人,这也形成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尊老。
俗话说的“家有一老,胜过一宝”,就是这个历史背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