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相遇时,刘邦已经49岁,项羽才只有25岁,也就是说楚汉之争开始时,刘邦已经是一个快50岁的老者了 。
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前, 刘邦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锤炼了几十年,加上刘邦本来就很聪明,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对人情世故,又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
而项羽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加上出身贵族,勇猛无敌,又没遇到过什么太大的挫折,所以经常会表现出鲁莽直接,做事欠考虑,容易意气用事等性格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两人给人的整体印象有很大的差异,刘邦成熟稳重,项羽浮躁自负,试想一下如果是你 ,面对这样两个人,哪个人会让你更加放心 ,你又愿意和谁合作呢?
项羽的叔叔项梁,初见刘邦,就对其特别的重视和支持。
刘邦初见项梁,就提出借兵攻打丰邑。对于刘邦的借兵请求,项梁慷慨答应,当场就给了刘邦五千兵士,还给了刘邦十个五大夫的官爵,让他用来封赏立功的将士。
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同样对刘邦另眼相看。很快就封刘邦为砀地郡长,封武安侯, 命刘邦统砀郡之兵。 虽然楚怀王同时也封项羽为长安侯,但却收回了项羽的兵权,可见他对项羽其人还是抱持怀疑态度。
楚怀王没有收刘邦兵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和项羽相比,更加成熟稳重, 也更让人信任。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狐狸还是老的滑”,社会阅历丰富,使得刘邦见识丰富,看人看事,都比较有经验 ,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因为听取了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才在许多重要关口,扭转了局势。
也因为刘邦积累了丰富的人际经验和政治智慧, 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善于整合资源,他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不断强大自己 。
楚汉之争开始不久,项羽当时分封的18家诸侯,就有15家已经归顺了刘邦,而项羽身边,只有九江王英布一方诸侯追随,最后就连英布也归顺了刘邦。
英布,彭越,这些人最后都成了刘邦的得力助手。
反观项羽, 年轻气盛,谁也不放在眼里,结果到处树敌,在楚汉之争初期,就已经众叛亲离 ,最后终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场。
三、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两人不同的命运也源于两人的性格。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出身,一个是天性 。
项羽和刘邦和在这两点上都有很大不同,导致两人在性格上形成了几大差异:
(一)社会协作能力
刘邦出身低微,在社会底层长大,早年就是一个混混,喜好结交朋友,到处混吃混喝。刘邦早年最崇拜的人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信陵君那样,养几千门客,干一番大事业。
经过多年历练,加之生性豪爽仗义, 刘邦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与人协作方面都具具备了很大优势。刚开始虽然一无所有,却从在沛县的时候就有如萧何、曹参、夏侯婴等这些死党跟随,这些人对刘邦后来打天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再到后来,刘邦又能笼络张良,韩信、彭越等 ,这些人能跟随他,都跟他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关系。
项羽出身贵族,经历单纯,个人发展比较顺利,因此也比较心高气傲,用现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项羽属于全能自恋的人,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 。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少年得志,从此便笑傲天下,自认天下无敌,也变得更加目中无人。
在项羽眼里, 其他人只要听我的就可以了,他任何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唯一的谋士“ 亚父”范增,也被他气跑了。
蒋济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刘邦也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在论功行赏时,也比较主观随性,有失公允。当时分封诸侯的标准,多是根据诸侯与自己的亲疏远近,当时齐国的田荣功勋卓著,却因之前未救项梁而不予分封 ,导致齐国很快就又起战乱。因此项羽虽然分封了各路诸侯,但诸侯并不认可,使得楚汉之争开始,诸侯们便纷纷归附刘邦。
逆商不同
两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不同。
刘邦社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此胆大脸皮厚, 行为随性不羁,因此有人称刘邦为“无赖 ”。但不管怎样说,丰富的社会阅历加上刘邦的“无赖”个性,使得刘邦有较高的逆商,不把失败当回事,每次失败都能够重振旗鼓。
面对各种挫折,刘邦能够灵活应变,不拘一格,很快便再次崛起。在和项羽的正面交锋中,刘邦几乎每次都被打得大打败,但刘邦总能辗转腾挪,屡败屡战,一直和项羽纠缠。最终在垓下之战的决战中,刘邦一举击溃项羽,成为天下的最终霸主。
项羽自出道以来,一直比较顺利。因为天赋过人,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 , 没经过什么挫折,因此项羽自我膨胀严重,自以为天下无敌,陷入了“”全能自恋“的幻觉之中, 因而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所以一旦遭遇失败,自恋的幻觉被毁,就一蹶不振,万念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