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带,由于过往的大黄鱼、舰鱼数量很多,一些家庭也因此大饱口福。大黄鱼在江浙一带特别矜贵,而且大黄鱼的鱼鳔稍大一些的都会晒干做成名贵的“金龙鱼胶”,而能鱼相对普通一些,当地人对鱼胶更为熟悉。江浙一带习惯称厩鱼为“米鱼”,“米鱼膏”就是指娩鱼鳔以及鳔外包裹的脂肪层。新鲜的米鱼鳔在取出时,外面一般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脂肪。
江浙人家喜欢吃这种新鲜的米鱼鳔,连同这层厚厚的脂肪层,认为其营养好、大补。最出名的一道做法就是“米鱼膏蒸蛋”,将新鲜的米鱼膏洗净切成段,鸡蛋打散、打匀,过滤后倒在米鱼膏上蒸,最后撒上小葱花、加上酱油等调味料食用。
这种做法不仅在江浙一带颇受欢迎,在台湾地区、韩国等地方也非常流行。正是因为江浙一带对米鱼膏的熟悉,以及对大黄鱼、鱼等鱼类也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江浙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食用鱼胶。
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由于鱼胶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鱼胶开始深入国内市场。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等,鱼胶的关注度渐渐高于传统的“燕翅鲍”,并逐步顶替燕窝、鱼翅、鲍鱼等作为最贵重的食材走上高档餐桌。“民以食为天”,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在这些大中城市,人们对鱼胶的消费主要集中在酒楼的餐桌上。鱼胶的菜式也层出不穷,如各种花胶汤、花胶扒等等,价格也不菲,从几十元到上千元都有。除了洒楼外,这些大中城市对鱼胶的消费比例其实还是比较小,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这无疑和人的消费观念以及对鱼胶的认识度有关。
香港
香港是一个将鱼胶食用习惯很好地延续了百年以上,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传承的地区。始于19世纪的南北行贸易给香港地区人们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商品,包括干贝、鲍鱼、鱼胶等海味珍品。海味一直是香港人每年必办的年货,也是平时都会购买的家庭食材,这种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以前的鱼胶属高档食材,而同期国内经济水平较低,因此只有在香港这一发达地区,鱼胶饮食传统才能很好地被一直传承下来。最初的时候,鱼胶的地位不如“燕翅鲍”这些传统商品,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鱼胶也只是作为酒楼汤料食用。
鱼胶是海产品,加入鱼胶后汤的味道会更加鲜甜,所以很多酒楼在熬汤时都会加入鱼胶。到后来,鱼胶才慢慢发展成为酒楼菜品,同时也成为了香港人平时煲汤的食材。现在,“花胶”在香港几乎人尽皆知,认识度非常高,我们经常会听到明星大肆购买花胶进行补身、美容的新闻,不仅如此,很多香港市民平时也会购买花胶来煲靓汤。
国外华人区一直以来,有很多鱼胶也销往国外这些华人市场。国外华人区的一些饮食习惯其实与香港是有点类似的,包括鱼胶的烹饪方式、食用习惯等等,与香港同期非常相似。比如在香港,鱼胶最初时是作为汤料使用,其实在东南亚、美加华人区等地方,鱼胶的用法也是一样。现在国外一些华人酒楼里,鱼胶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