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乐队演唱《黄河谣》
【作者 王阔海 黄河文化研究者】
黄河两岸究竟有多少谣曲,恐怕是很难数得清的。《信天游》高亢,“花儿”抒情而缠绵,取自二人台的“撸板儿呱嘴”诙谐幽默接地气。在这一众谣曲小调里,《黄河谣》从西北民谣里脱颖而出,带着西北的黄土的忧伤和黄河日夜奔流的消逝感,独树一帜。
先来看几句《黄河谣》的歌词: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那,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歇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就对着黄河唱
“日头”、“月亮”、“铁桥”这样的意象与沙哑、深情的嗓音匹配,在冬不拉和口琴的伴奏下,让人一下子回到穿城而过的黄河边,回到兰州。
兰州水车
兰州黄河铁桥是近现代兰州人的记忆和象征,与兰州的水车一道,渐渐抽象成黄河上游初入黄土高原的这个古老城市的符号。黄河水车是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在湖广一带当官的时候学来的,他退休回到兰州后因地制宜进行了改造,其原理是用黄河水流的水力转动水车,用水斗提水到高处灌溉良田,是不用电的扬水站。
围绕兰州的这一片区域,洮河和湟水两大支流汇入,四、五千年前就养育了河湟文化,马家窑遗址在洮河下游与黄河干流交接的地方密密麻麻,呈现出蓬勃的过往景象。
我就对着黄河唱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儿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我的黄河谣
这是一个浪子对家乡的回眸,主唱张佺1968年生于兰州,黄河给他打上了胎记,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是在西北民间音乐的水里泡大的。这样,无论他走到哪里,曾在北京、四川,西藏,广东,浙江等地流浪,他那眷恋的歌声始终带着故乡黄河的水魂、黄土的泥魄。
实际上,黄河在兰州孕育了许多当今耳熟能详的名字。
黄轩是兰州出身的80后新锐演员,2021年他主演的一部片子《乌海》也是在黄河穿城而过的乌海市拍摄,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荒凉的山岗,给他带来绮丽的色彩背景。
电影《乌海》里的黄轩
水均益、李修平等,这些兰州籍的主持人曾经是跨世纪之交屏幕上的名角儿,大约是黄河的气质濡染了他们,使得他们的主持风格知性、沉稳,有着历史感的厚度。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自打秦统一六国后的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西北重镇,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内地移民,到十六国时期的民屯军垦,兰州人早已经是融合人群。
他们把下游的农耕技术带到这里,在黄土地种上希望,开出西北独有的苍凉和忧伤,在对山河的无限眷恋里抒情。
“这是“唯一的”《黄河谣》”,在乐队的夏天的表演现场,吴越之地出生的演员周迅这样评价,似乎是江南文化对西北黄河文化的最抒情的评价。
也是水田稻子对高原粟黍的评价。(20231205,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