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夜幕下的北京,19点30分,本是观众所熟知的首都剧场大幕拉开的时刻。5月23日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通过官方视频号、官方微博等平台,限时放送剧院经典现实主义剧作《龙须沟》的戏剧影像。这也是本轮北京疫情爆发后,自四月底全市剧场演出暂停以来,作为首都演出业界旗帜,人艺第一次通过线上放送经典剧目的形式,同广大观众见面。
《龙须沟》系上世纪50年代由文学大家老舍创作,剧本完成后,在焦菊隐导演的现实主义技法指导下,由于是之、叶子、郑榕、英若诚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塑造出了一大批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感染了几代观众。以此剧为开端,北京人艺初步奠定了独树一帜的演剧风格,剧作者老舍也因此被北京市政府特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生活,生活,再生活”,掌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022年5月23日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纪念日。回首往昔,80年前,刚从前线赶来的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社长、后来成为北京人艺重要创始人的欧阳山尊导演亲身经历了这场对中国文艺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会议。
在聆听了*关于“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重要论述后,欧阳山尊发言说:“战士和老百姓对于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是很多的,他们要你唱歌,要你演戏,要你画漫画,要你写文章,并且还要求你教会他们干这些。看起来似乎你付出去的很多,但事实上,你从他们身上收到的、学到的东西更多。”会后,他与几名同事一同将参会后的所思所想写成信件寄给了*,并收到了回信。这次会后,包括欧阳山尊等人在内的大批文艺工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信念。
1949年年底,老舍从美国回国,次年6月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彼时,华夏大地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首都北京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治理运动,改造龙须沟工程提上议程。龙须沟,据说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既在明清两代都城“天子脚下”,遂有了龙须沟的美名。然而,声名在外、败絮其中。新中国成立前,手工作坊,鞣皮子,染坊冒着臭气的废水统统直接排污到龙须沟里,实乃一条污物漂流、蚊蝇孳生的臭水沟。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进行下水道整治改造,最大的臭水沟与贫民窟龙须沟也得到了大规模的环境改善。这样一件关乎民生的新首都建设举措,在老舍的笔下,经由北京人艺演出,得到了极具成效的广泛宣传。这部作品就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三幕剧《龙须沟》。
《龙须沟》老版剧照,于是之(右二)饰演程疯子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供图
老舍曾回忆说:“我就抓住臭沟不放,要达到对人民政府修沟的歌颂。哪怕自己还不成熟,我也要反映它。”其时,由于老寒腿,老舍平日走路已是不便,右手总是拄着手杖。不能常下基层,人艺的领导就派人代为下去采访,找来素材,拿给老舍。这种方法亦叫做“三结合”: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溯及北京人艺的“延安基因”,1952年建院之初,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剧院,被称为“建院四巨头”的曹禺、焦菊隐、赵起扬和欧阳山尊做了著名的42小时谈话,深入探讨了北京人艺未来将如何建设。鲜有人知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建院方向,四人在这期间特别学习了*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起扬回忆说:“我们认识了这是对马列主义文艺观做出最全面最系统阐述的经典文献,也是我们建设新中国话剧艺术的指南……”
1952年7月16至17日,北京人艺举行建院后第一次院务会议(扩大),主要研究制定下厂下乡计划,明确下厂下乡三大任务,即: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坚持政治学习;掌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而具体到之前《龙须沟》的排演,围绕着在舞台上“表现真实的生活”,导演焦菊隐要求演员在舞台规定情景中“生活,生活,再生活”,通过走进龙须沟,与群众同吃同住,捕捉生活细节,观察人物生活,要求每一个角色都要真实立体、生动鲜活,使得《龙须沟》这部作品获得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也为人艺未来的创作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42年欧阳山尊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参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