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全诗解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释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2 15:39:25

在这首诗的诗题下一共有五首七绝,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作于北宋宋神宗熙宁5年,即公元1072年。这时,苏轼37岁,在杭州任通判。诗题中的望湖楼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的边上。

这首诗主要是写夏雨骤来骤停的动态过程,可谓瞬息万变,一句一个场面,气势非凡。第一句是写乌云翻卷还未遮住山头,第二句急雨就已经下来了,第三句突然一阵风来,于是云散雨停,第四句又回归风平浪静,晴天与水光一色的境界。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全诗解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释(5)

可以说,整首诗节奏转换非常快,让人应接不暇,瞬息万变,灵动有趣,真是神来之笔。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比喻运用得非常好。诗人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那云的浓密,雨之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两句把盛夏骤起的乌云写得非常形象,极有气势。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中,诗人把突然降临的白雨比作一颗一颗珠子,雨点之大之急也就非常生动了。而且“白雨”“黑云”从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的更黑,白的更加晶莹透亮,眼前的景象也更加鲜明了。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全诗解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释(6)

此外,诗作前两句在用字上也非常准确,例如“翻墨”的“翻”番,“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和“乱”,都非常地生动,准确而且有力,很好地配合了整首诗快节奏的变化,也突出了暴雨来临时的迅速与猛烈,气势非凡。

第三四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从结构上,由前两句的对仗改为散句,写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波平如镜,景象开阔而悠远,余味无穷。可以说,节奏前紧后缓,看起来好像毫不费力,轻松自然,其实却反映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实力令人叹服。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全诗解释,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释(7)

整首诗抓住一个“醉”字,抓住自己瞬间的灵感,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激情澎湃,瞬息万变,让人感受到了夏日气息的瞬息万变。诗句一句一变,真可谓是令人惊心动魄而又心旷神怡,写出了非常真实的现场情景,真不愧是古今写雨诗中的千古绝唱。

而且,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轼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一切过急的政策措施,都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凡是酝酿不足的,骤然而起的事物,都缺乏坚实的根基,难勉会很快消亡。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