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3 21:14:27

“在人类社会,那些占据了相对优势地位的强者、攫取了大量优质资源的贵族,倘若他们不懂回馈社会、施恩于众,反而一味欺压、盘剥底层的弱者、贫者,那么终将激化社会矛盾,致使底层民众抱团奋起反抗,将其推翻打倒。

“老子倡导‘平衡公正’的普世价值观,旨在劝诫世人遵循天道,尽量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与此同时,他又通过‘对立统一’的理论告诫世人:强弱之势可以相互转化,强者切不可恃强凌弱,否则弱者一旦逆转为强者,必将带来强势反*。正如世间最常见的水,看似柔弱无力,然而一旦汇聚成滔滔巨流,必能攻坚破强所向披靡。”

令华公这番话刚一说完,锋爷便鸡啄米似的点头不已。但他稍作思索后,又抖出了下一个疑问:“关于刚强、柔弱之辩,今人还有这样一则寓言:山中的大树和小草比能耐,彼此都认为自己厉害,谁也说不服谁,这时一阵暴风肆虐而至,刚强的大树只知道迎风挺立,结果被拦腰折断,而柔弱的小草懂得随风起伏,虽然最终也有所损伤,却能保全生命——这个寓言证明柔弱的小草胜过了刚强的大树。再以人类为例,这世上男人的体格普遍阳刚强壮,女人的体魄普遍阴柔娇弱,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对于以上两个‘柔弱者易存,刚强者易亡’的例子,又该如何反驳?”

令华公哈哈笑道:“你所谓‘柔弱者易存,刚强者易亡’的两个例子,前者是流于片面的偏见,后者是流于表面的假象。先说草木相争这个寓言。为何寓言作者要拿草和树在暴风中的存灭,来论证彼此的优劣?显然,作者有意选取了暴风这样一种对草危害小、对树危害大的特定条件,以此论证‘草比树强’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就是流于片面的偏见,也叫‘选择性偏见’。正如有人拿鱼类的强项和人类的弱项来作对比:鱼类身入江河湖海,能够自由遨游;人类落入江河湖海,却有溺水身亡的危险——由此得出‘鱼类比人类强大’的结论,这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偏见,也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

“事实上,对于枝繁叶茂的大树而言,最容易遭受暴风雨摧折的部位,莫过于它们柔弱的枝叶;而最能抵抗风雨侵袭的,恰恰是它们强壮的树干。你不见那些城市的绿化区域,每当狂风暴雨过后,满地尽是残枝败叶?即便那些被狂风拦腰折断、连根拔起的大树,也是受到了枝叶的拖累。倘若将大树的枝叶修剪干净,只留下粗壮的树干,狂风如之奈何?可见柔弱的枝叶容易招风惹雨自取其祸,而强壮的树干却能顶风冒雨屹立不倒,两相对比,不就验证了树干强于枝叶、刚强胜于柔弱的道理?

“就算回到草木相争这个话题中来,我只需给草和树换一种特定条件,照样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试看这样一个例子:一群受惊的牛羊在原野上狂奔,其足迹所到之处,地面上那些纤细柔弱的小草被践踏得死伤狼藉,而挺立在原野的那些大树,因为粗壮刚强,牛羊不敢冲撞,最终安然无恙。这个例子不也能验证大树强过小草、刚强胜过柔弱?

“再说人类的寿命问题。男女寿命有别,这跟他们体格的刚强和柔弱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所谓‘刚强者命短,柔弱者寿长’,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假象罢了。只因‘柔弱’和‘刚强’词性相反,故而女性柔弱的形象和男性刚强的形象两相对比,容易给人造成认知上的反差,当世人发现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想当然地就认为这是柔性体质战胜了刚性体质。

“这就好比一个三岁小孩看到摩托车跑得比自行车快,而摩托车的车身又比自行车大,于是天真地认为:摩托车比自行车跑得快,是因为它的车身比自行车大。只因摩托车和自行车一大一小,容易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对比反差,当孩子看到‘大’的摩托车跑得快,‘小’的自行车跑得慢,自然就容易产生误判,以为车身的大小决定了两者的速度。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想当然的错觉罢了。

“那么男性的平均寿命为何普遍低于女性?从世卫组织最新的研究结果来看,这跟男性染色体的缺点、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因素有关。自然界不少雄性动物,其平均寿命低于雌性,道理与此相同。抛开以上基因层面的不利因素,在人类社会,男性还要承担绝大多数高强度的体力活,从事绝大多数高风险的工作,加之男性常被烟酒伤身,退休年龄又普遍高于女性,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其平均寿命低于女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若将生物寿命的长短归结于体格的刚柔,认为体格刚强者寿命偏短,体格阴柔者寿命偏长,那么如何解释植物的寿命?自然界凡是形体刚强的木本植物,几乎都能活几十上百个春秋,不少古树甚至具有数千年、上万年的寿命;而柔弱的草本植物,多数只能活一年半载。这正是:大树刚强,万寿无疆;小草柔弱,春荣秋殁。若将植物寿命的长短与形体的刚柔扯上关系,岂不是也能得出‘刚强者长寿,柔弱者短命’的结论?”

令华公这一番精辟入微的论述,又一次解开了锋爷心底的疑团。锋爷钦服之余,又思索再三,终究还是心存疑惑,便又对令华公说道:“弟子认为,‘柔弱战胜刚强’的理论虽然经不住推敲,却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毕竟这世上多少还是存在一些‘柔能克刚’的现象。例如自然界的蟒蛇,就能凭借柔软的身体绞*强壮的猎物。据新闻报道,在某些热带水域,常有蟒蛇绞*皮坚骨硬的鳄鱼,这难道也不算‘以柔克刚’?”

令华公笑道:“你只知道蟒蛇能猎*鳄鱼,怎么就不知道鳄鱼也能猎*蟒蛇?若蟒蛇猎*鳄鱼是‘以柔克刚’,鳄鱼猎*蟒蛇岂不是‘以刚克柔’?”

锋爷不由一愣,蓦然想起,鳄鱼猎*蟒蛇也是自然界的常态。只听令华公又道:“无论‘以柔克刚’也好,‘以刚克柔’也罢,本质都是‘以强制弱’。若是柔劲明显大于刚劲,则柔能克刚;刚劲明显大于柔劲,则刚能克柔,故而两者的本质都是‘强大战胜弱小’。你不妨再想想,蟒蛇能靠身体缠绕来绞*猎物,其它小型蛇类,身体同样柔韧,为何就学不到蟒蛇这一手*招?”

锋爷又是一愣,低头思索了片刻,才道:“大概因为蟒蛇体型庞大,正好能利用身体优势发挥缠绞的力量,其它小型蛇类,身体的缠绞力量不足,自然无法靠这一招捕猎了。”

令华公点头道:“蟒蛇之所以能靠身体绞*猎物,得益于它体型庞大、体格粗壮,而非体质的柔韧。若蟒蛇体质不够柔韧,不足以缠绕猎物,则必然会进化出其它强大的捕食技能——可见柔韧并不是蟒蛇的立身之本,强大才是它真正的生存之道。作为一种肉食性动物,蟒蛇会根据自身体型的大小、实力的强弱来确定捕猎的范畴。能够捕*成年鳄鱼的蟒蛇,必然体型巨大,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王者,这类巨蟒捕*鳄鱼,全凭实力碾压,这难道不是‘以强制弱’的又一大铁证?

“反之,体型庞大的鳄鱼,也屡屡捕*幼小的蟒蛇,同样体现了‘以强制弱’之道。自然界但凡肉食性动物,上至老虎、狮子这类高智商猛兽,下至螳螂、瓢虫这类低等级昆虫,在捕食猎物时,都知道专挑弱者下口。可见‘以强制弱’之举,完全出于动物的本能,无关物种差别,也不分智商高下。唉,连动物都明白‘以强制弱’的道理,人类却要反其道而行,妄言什么‘柔弱胜刚强’,这是何等荒谬的理论!”

令华公这一番开示,又令锋爷如拨云见日,深受启发。但只过了片刻,锋爷又提出一个疑问:“按您老的观点,‘刚强’战胜‘柔弱’才是真理。然而弟子发现,当事物柔弱到了极致,似乎又不惧刚强的威胁了。以水为例,作为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质,它几乎是无敌的存在,世间任何利器和硬物,都不能伤它分毫。古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不论钢刀如何锋利、如何刚硬,终究对它无可奈何,不知这是否跟它柔弱到极致有关?”

令华公笑道:“要论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质,只怕还轮不到水。风这种物质,不就比水更为柔弱?风,古人又叫做气,也就是空气。俗话说:‘钢刀再利,劈不断流水;拳头再硬,砸不碎空气。’水和空气不惧利器和硬物的攻击,并非因为它们形质柔弱,而是因为这两者都属于流体。众所周知,在常温常压下,水和空气一为液体,一为气体,都是典型的牛顿流体。同一种流体,只要相互接触就能融合,故而根本不存在‘破碎’的概念。

“但凡学过中学物理,就清楚这样一个常识:不论是液态的水,还是气态的风,它们的分子都是无序排列,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每一个分子都能自由移动,去往任何能去的空间。因而水和空气就算被外物强行切入,也不可能产生裂缝,因为一有裂缝,那些自由移动的分子瞬间便会蜂拥而至,将裂缝填满——这就是水和空气割不断、砸不烂的原因所在。其它非牛顿流体,如泥浆、油漆、蜂蜜、果汁、牛乳、酱料、稀饭、肉糜等物,同样具备割不断、砸不烂的特质。

“至于固体物质,其分子的排列,紧密而有序,每一个分子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因而这些分子只能在极小的空间内来回振动,却不能自由移动。当固体物质破裂之后,哪怕只有极其微小的裂缝,对裂缝两边的分子来说,也无异于一道鸿沟,而固体的分子本来就不能自行移动,分子之间又因为这道鸿沟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力,因而两边的分子只能隔‘沟’相望,无法移动过来填补裂缝,破裂的物体自然也就无法融合了。哪怕是面团、黏土、橡皮泥之类混有水分、粘性较强的固体,一旦破裂开来,也无法自动融合,只有借助外力的帮助,方能再度融为一体。

“由此可知,只要是固体物质,就有破裂的风险;而液体和气体由于具备自动融合的功能,自然也就不存在破裂的可能性——这显然跟它们形质的柔弱并不相关。否则,固态物质之中,也有千千万万的柔弱之物,何以不能像水和空气一样砸不烂、割不断?譬如自然界那些鲜花、嫩草、树叶、禾苗、棉絮、柳条等物,人类食物当中的米饭、面条、豆腐、蒸蛋、糕点、果冻等物,生活用品当中的衣服、被褥、毛巾、袜子、窗帘、桌布等物,乃至塑料袋、尼龙绳、泡沫盒、卫生纸、橡皮筋、水晶泥等物,哪一样不是柔软、脆弱的物质?又有哪一样砸不烂、割不断?”

锋爷听罢令华公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心下不得不服。只听令华公叹了口气,又道:“当年我研读《道德经》一书,看到老子说出‘天下莫柔弱于水’那一句,我便知道他存有一定的私心。以老子的大智大慧,他难道不知道风这种物质比水更为柔弱?跟水相比,在体积相等的条件下,风的质量更轻,质地更柔。而风一旦集聚成势,形成暴风、飓风,足可以拔山倒树、摧房毁屋,这跟江河之水冲破山石、洪涝之水冲垮建筑何其相似?哪怕是柔弱的微风、轻风,也具备可怕的侵蚀力,岩石的风化、风蚀,不就是风的杰作?这跟流水腐蚀山石、滴水穿透岩石,难道不是异曲同工?老子作为体察万物的圣人,他自然知道风比水更为柔弱,也清楚风跟水一样具备攻坚破强的能力,可他为什么不说‘天下莫柔弱于风,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此外,老子又在《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世间至高至善的德性,就像水的性质一样。在通行版《道德经》中,这句话完整表述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滋润了世间万物,却从来不图回报,更不与万物争高下,故而说它是上善之物。

“而帛书乙版《道德经》中记载的是‘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为何说它‘有争’?因为水是一种见缝就钻、见孔就入的物质,当它流经万物表面时,每一个细微的水滴都会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地进入万物的孔窍之内,万物因此得到滋养,再也离不开水的怀抱,因而沦为水的附庸。这正如圣人治理天下,必然积极主动地为天下百姓谋利造福,百姓蒙受了圣人无尽的福泽,再也离不开圣人的治理,于是纷纷归附到圣人治下。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9)

“不论《道德经》原文是‘利万物而不争’,还是‘利万物而有争’,总之老子把水奉为上善之物,又一次选择性地忽视了风的存在。风作为空气来说,支撑了世间无数生命最基本的呼吸作用,不也跟水一样能够普惠万物?倘若老子的原文是‘不争’,那么风又何尝不是无私无欲,不与万物争长短?若老子的原文是‘有争’,那么风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缝不钻、无孔不入的物质?何尝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万物的孔窍之内,使万物离不开风的怀抱?

“事实上,将水和风利养万物的条件作一番对比,则风的优势展露无遗。想想人类要利用水资源,还要挖地凿井、修坝建渠,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也能享用水资源,然而一旦遇上天灾大旱,若没有人类的帮助,就有可能干渴而死。而风作为呼吸所需的空气,人类和动植物都能直接受用,无需付出任何成本或代价。再者水资源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严重失衡,往往一个地域洪灾肆虐,另一个地域却旱魃横行;即便同一地域,在不同季节,也是旱涝不均,盈缺不一。相对而言,空气资源的分布就均衡得多,空气对万物的利养化育作用,更能体现平衡、公正、不偏私、不厚此薄彼的原则。而‘平衡公正’恰恰又是《道德经》所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

“由此可见,风比水更加易得易取,风对万物的作用无时或缺,风更能体现老子‘平衡公正’的思想,可老子为什么不说‘上善如风’,却偏要选择水来做代言?

“早在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两个文明古国,就有人把土、风、水三种物质列为世界三大基本元素。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和古印度,又有人将地、水、风、火列为物质世界四大元素。可见在上古年代,世人就把风和水看作同等重要的物质。而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时代,他作为体天格物的一代智圣,难道认识不到风的重要性?就算他体察不到植物需要呼吸空气,难道还认识不到人和动物需要呼吸空气?倘若老子连呼吸之气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到,那他连常人都不如,又如何配得上‘圣人’的称呼?

“除去能为生物提供最基本的呼吸之气,风又可以助水行船、助火生威,种种妙用,难以尽述。事实上,老子在《道德经》上说过‘飘风不终朝’这样一句饱含哲理的话,他还把天地比作一个巨大的风箱,可见他对风这种物质有着清晰的认知。然而除此以外,老子再没有发表过跟风相关的片言只字,更没有说过任何跟风相关的褒扬之语。相比于他对水的至高赞誉,风在他眼里可谓毫无分量。这就怪了,为何老子一再弃风于不顾,偏要选择水来做代言物?”

令华公说完最后一句话,用饱含期许的眼神看了看锋爷,意在征询锋爷的看法。但锋爷当时张口结舌,一句也答不上来。令华公见他一脸茫然,又哈哈一笑说:“我要是《道德经》的作者,也会把风晾在一边,只选择水来做代言。这其中的道理,说破了也不难理解。其一,在自然条件下,水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一直流到地势最低洼之处,这一形象特别契合老子‘处下’的思想;风则不然,它既能从高处吹向低处,也能从低处吹向高处,来去无踪,飘荡不定,这样的形象跟‘处下’的思想实在关联不上。

“其二,风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它无形无象,不可捉摸,通常只有在它流动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水则是一种触目可见的物质,它的形象可以清晰地印入人的脑海,当水被盛入杯盘、盆桶之中,或是积蓄在池塘、湖泊之内,那种静止不动、波澜不惊的状态,就像一个安静守分的处女——这一形象又特别契合老子‘守雌’的思想。

“天底下还能找出比水更为形象生动、更适合代言道家思想的物质吗?故而,老子明知道风比水更为柔弱,可他出于对水的偏爱,非要说水才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质;明明知道风也能普惠万物,况且风比水的取用成本更低,风更能体现他‘平衡公正’的思想,但他偏偏只承认水才是上善之物——这显然是出于私心所做出的选择。不得不承认,老子是一位超然于物外的绝世高人,然而他终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免不了存在私心,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后世学者研究老子《道德经》,大多生吞活剥浅尝辄止,他们坚信柔弱之水能够攻坚破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水的体量问题。须知江海之水之所以能量无穷,暴雨洪水之所以能泛滥成灾,都不是因为水质柔弱,而是因为水的体量巨大。流水要腐蚀山石,滴水要穿透岩石,那都要经历漫长的岁月,最终同样需要消耗巨大体量的水资源。一言以蔽之,水只有在体量足够巨大,足以碾压它的攻击对象时,才具备相应的破坏力,这恰恰证明只有强大才能击败弱小,而不是柔弱能战胜刚强。

“人世间最难为之事,莫过于改造他人的思想和认知。古人解读《道德经》,得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结论,千百年来以讹传讹,这一结论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如今想要世人摒弃成见、重塑新知,不啻登天之难!纵然你条分缕析、一清二楚地指出世人认知上的谬误,他们总要竭尽全力、不死不休地反驳;不论你论据如何充分,论证如何严密,他们总能从各个奇葩刁钻的角度发起抗辩,至死都要维护心底的成见。人心如此冥顽,又岂能奢望他们弃伪从真?”

令华公这一番精辟深邃的言论,彻底刷新了锋爷固有的认知,当时锋爷内心那份震撼,委实无法用言语形容。

这一番宏论过后,只见令华公深深吸了口气,仰头闭目,似乎又陷入了沉思。过了好半晌,才见他缓缓睁开眼来,一字一板地对锋爷说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弱肉强食’这一条法则,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这也是最残酷的事实真相。所谓‘弱国无外交,弱人无社交’,这是对现实社会最为生动的写照。

“一个人本身实力强大,却能保持柔弱低调的姿态,那才符合老子知雄守雌、知强守弱的处世哲学。然而决定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因素,终究是他强大的实力,而不是他柔弱的姿态。若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就算保持柔弱也免不了受人欺凌。试看国内国外,多少家庭暴力、校园霸凌事件当中,受害者不都是缺乏对抗暴徒的实力和勇气?他们越是表现出一副柔弱、低下的姿态,越是选择躲避、退让、妥协、不争的策略,就越容易受到施暴者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欺凌。可见拥有强大的实力才是重中之重,至于能否保持柔弱的姿态,那又另当别论了。

“而武术技击之道,也只有‘以强制弱’这一条真理。一个人学武练功,若只是为了健身和养生,那么其拳术理念以‘柔’、‘静’、‘慢’、‘松’、‘轻’、‘稳’等特色为主,倒也合乎情理;然而武术毕竟以技击为灵魂,能在实战中克敌制胜才是王道,这就要求在打法上务必以‘刚’、‘猛’、‘快’、‘狠’、‘巧’、‘灵’等风格为主。在武术技击领域,任何‘柔弱胜刚强’的理论,都是不折不扣的屁话!”

锋爷一面点头,一面接口说道:“技击实战当中,‘以柔克刚’的说法确实扯淡,然而‘以弱胜强’的理论难道也是屁话?常见街头斗殴,有些瘦弱单薄的妇女小儿,往往也能出敌不意,击败身强力壮的猛男大汉,这难道也不算‘以弱胜强’?”

令华公笑道:“妇孺击败壮汉,表面看来是‘以弱胜强’,然而究其细节,这类妇孺要么手持利器,要么集中全力,攻击壮汉身上最薄弱的部位,这不是‘以强制弱’又是什么?”

这番话又令锋爷心头一亮,他略加思索,便觉令华公所言确是事实真相。只听令华公又进一步开示道:“不论是国内的太极、擒拿,抑或国外的柔道、柔术,其中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法,都不过是表面假象罢了。真正亲历实战,你方能见识到,这些功夫要么集中劲力攻击对手腰肋、咽喉、脖颈等致命要害,要么利用巧技控制对手经脉、关节、穴道等薄弱要冲,凡此种种,无不符合‘以强制弱’之道。”

锋爷除了点头之外,再也无话可说。接着令华公又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延伸:“武术技击,犹如战场*敌。技击之道讲究‘以强制弱’,战场破敌又何尝不然?我军历史上诸多出奇制胜的战例,如*的‘四渡赤水’,徐向前的‘反六路围攻’,粟裕在苏中的‘七战七捷’,若从全局来看,这几大战役无一不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然而深入了解其中细节,你便发现,这些战役下面的每一场战斗,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最薄弱的环节,说到底还是‘以强制弱’。古今中外,多少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的所谓‘以弱胜强’的战例,大抵与此相仿。

“以中国老百姓最为熟知的三国故事来说,袁曹官渡之战、魏吴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从获胜一方来看,那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争典范。然而仔细分析这三大战役取胜的关键,你便发现,真相恰恰与此相反。

“先说官渡之战,当年袁、曹两军交战后一度陷入对峙状态,双方相持一年有余,曹军粮尽援绝,眼见就要被拖垮,关键时刻,曹操抓住战机,亲率精兵猛将击破了袁绍防守最为薄弱的屯粮重地,这才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再看赤壁之战,东吴的周瑜能够一战破曹,是因为他抓住了曹军不习水战、士卒多病、后勤困难、人心不齐等诸多弱点,先以诈降加火攻的策略开道,再集中精锐部队突击曹军阵营,这才一举得胜。最后是夷陵之战,开战初期东吴的军队节节败退,后来吴军统帅陆逊利用吴国的战略纵深,把刘备大军拖入崇山峻岭之中,在对方兵力分散、锐气磨尽、补给不足、地势不利的情况下,突然集中全力发动强势猛扑,这才火烧连营反败为胜。以上三大战役,对获胜一方而言,哪一战不是‘以己之强,攻敌之弱’?

“武术上所有招式技巧,都是为了实现‘避实击虚’的目的;战场上所有兵法谋略,都是为了创造‘以强制弱’的条件。赤壁一战,周瑜为何委派黄盖向曹操诈降?因为诈降可以使曹军疏于防备,而防备疏松往往会成为一场战争中的致命弱点。为何周瑜又选择火攻破敌?因为火攻可以弥补己方兵力上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强化己方的攻势。东吴一方所有的战争谋略,无一不是为了强化己方实力、弱化敌方力量,从而制造‘以强制弱’的战斗局面。

“再看我军历史上备受推崇、最负盛名的一大破敌方略——‘迂回穿插’战术。不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敌强我弱的大环境下,我军大胆出色地运用‘迂回穿插’战术,充分发挥机动兵力,通过夺占敌军纵深要点、穿插敌军薄弱间隙,将强势敌军分割包围、化整为零,孤立成若干小股部队,而我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次次实现了‘以强制弱’的战术打击,仿佛开挂一般所向披靡!

“由此可知,世间哪有什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例?凡所谓‘柔弱胜刚强’的案例,要么是流于表面的假象,要么是流于片面的偏见,其本质内核,都离不开‘以强制弱’这四个字。”

锋爷欢喜赞叹不已,自此心中一片澄明,再无疑窦。最后令华公又总结道:“我出道至今四十余载,纵横海外三十余国,遍访全球数百位名家高手,经历大小上千次技击实战,从未见过世上有哪一门功夫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凡有妄言‘柔弱胜刚强’者,若非皮相之见,必是欺人之谈!”

锋爷彻底心悦诚服,终于认识到恩师令华公果然是一位功参造化、学究天人的武学大宗师。此后锋爷长伴令华公左右,终日发奋勤学,在武学修为上渐渐进入了一个超迈绝俗的境界。

——《竞逐风流》第三十章《刚柔之辩》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