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3 21:14:27

令华公淡然一笑道:“老子所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到底该如何理解,历来是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道德经》传世至今,老子的原著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不论是时下通行的《道德经》版本,还是帛书版的《道德经》,抑或学术界公认的其它版本的《道德经》,都经历了后人无数次增、删、改、补,其内容和思想跟老子的原著相去甚远。而战国竹简版《道德经》虽说较为贴近老子的原著,却又因为残缺太过严重,也不足以反映原著的全貌。时至今日,不论哪一个版本的《道德经》,对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样一句简单的话,都缺乏令人信服的注解。

“老子体察人和草木的生死,结合它们生时柔弱、死后僵硬的状态,得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结论,单从逻辑上来看,老子无疑犯了一种‘倒果为因’的错误——他把事件的结果当作了原因,把原因当作了结果,颠倒了其中的因果关系。须知,人和草木都是活着的时候,形体才能柔软,而不是因为形体柔软就能活着,活着才是‘因’,形体柔软才是‘果’;人和草木都是死亡之后,形体才变得干枯僵硬,而不是因为形体僵硬才死亡,死亡才是‘因’,形体僵硬才是‘果’。

“照理说来,老子本该循因导果,直截了当地说:‘生者柔弱之徒,死者坚强之徒。’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动植物活着的时候,与之伴随的是形体的柔软;动植物死亡之后,与之伴随的是形体的僵硬。可他偏要倒果为因反而言之,放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言论,这话直译过来,那就是‘坚固刚硬的物质都是死亡凋零的一类,柔软脆弱的物质都是具有生命的一类’,稍作引申,那就是‘坚固刚硬的事物都是死气沉沉的一类,柔软脆弱的事物都属生机勃勃的一类’,这种毫无逻辑的结论,如何经得住推敲?这世上柔软脆弱的事物不知凡几,如自然界的空气、雨水,人类的食物、衣物,动物身上的毛发、皮屑,乃至腐烂的动植物遗骸,哪一样不是柔弱的物质?它们何来生命、生机可言?

“再退一步,若将‘死’字引申为‘毁灭’,‘生’字引申为‘保全’,那么老子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坚固刚硬的事物都容易折损毁灭,柔软脆弱的事物都容易保全留存’。这样的观点照样经不住推敲。想想自然界常见的菜花、树叶、茅草,够不够柔弱?可它们一撕则裂、一揉则碎、经霜则枯、落地则腐,哪里容易保全?反之,同样在自然界,大树的树干够不够刚硬?可它拳打不烂、脚踢不断、经霜不枯、遇雪不倒,哪里容易毁灭?再看非生命物质:同样是纸质物品,柔软的报纸一戳则破,而坚硬的板纸却耐折耐压;同样是塑料制品,柔软的塑料袋一撕则烂,坚硬的塑料桶却耐磨耐刮。由此可见,所谓‘刚强之物容易损毁,柔弱之物容易保全’,纯属一派胡言!

“那么到底如何诠释‘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句名言,才算得上正解?这就需要深入了解老子究竟在传达怎样一种世界观,而要了解老子的世界观,首先就要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究竟是何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道’,是一种先于天地而生的事物,它无形无象,不死不灭,既神秘莫测,又无所不在,它设计和创造了宇宙万物,又掌控了宇宙运行的一切规律。后世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都坚信整个宇宙及宇宙中所有规律都是精心设计的产物,这背后存在一位掌控一切的总设计师。牛顿把这位宇宙总设计师称为‘上帝’,爱因斯坦把这位宇宙总设计师称为‘神’,杨振宁把这位宇宙总设计师称为‘造物者’,而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则把这位宇宙的总设计师称为‘道’。

“老子通过体察世间万物的生灭轮回、推究世间万事的沉浮变迁,发现‘道’就是通过万事万物的运转变化来推动宇宙的运行。他又进一步发现,世间越是柔软、脆弱、细微的事物,就越具备变化的活性,越容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运转变化。故而他老人家在《道德经》中发出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弱者,道之用也。’柔弱,才能真正发挥‘道’的作用。而坚固、刚硬、庞大的事物,往往已经定型定位,不易运转变化,自然就体现不出‘道’的作用了。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5)

“举例来说,质地柔软的布料,可以随意折叠变化;而坚硬的铁板,却无法折叠翻卷。柔软的绳索,可以随意伸缩变化;而坚硬的木棍,却无法伸缩延展。柔软细腻的泥土,可以随意揉捏变化,塑造千奇百怪的形态;而结实坚硬的顽石,却无法揉捏按压,只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形状。柔软纤弱的草本植物,死后最容易腐朽变质,快速进入生态轮回;而粗壮坚硬的木本植物,死后也只是花叶部分能够速朽,其枝干却能经年不腐。

“又如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摄入食物维持生命,食物越是细碎柔软,就越有利于咀嚼、吞咽、消化、吸收。其中咀嚼和吞咽,涉及食物在物理上的形变;消化和吸收,涉及食物在化学上的质变。不论形变也好,质变也罢,总之食物越是柔细,越有利于运转变化。

“而原本坚固刚硬的事物,性质一旦转为柔软细弱,便能激发其变化的活性。譬如地底下坚硬的铁矿,一旦熔化成柔软的铁水,便能浇铸出形态各异的劳动用具;深山中坚硬的岩石,一旦煅烧成柔细的石灰,便能配制成功效各异的建筑用料。庞大坚固的高墙广厦,只有推倒砸烂,方能重建新楼;根深蒂固的遗风旧俗,只有腐朽弱化,方能重塑新风。

“再看生物世界,人类和动植物在生长发育阶段,形体越是柔弱、纤细,就越有生长变化的余地;一旦发育成熟,形体变得刚强、粗壮,也就渐渐停止了生长变化。当人类和动植物死亡之后,遗体会经历一段短暂的僵硬状态,待到它们进入腐烂变质的环节,遗体又会恢复柔弱的状态。

“又如人类社会,任何一项规章制度,只有具备一定的柔性管理空间,运作起来方能灵活变通;倘若一味刚性操作,势必造成管理死板、制度僵化的后果。在为人处世方面,越是性格柔顺的人物,越能灵活变通;越是个性刚强的人物,越不懂变通从权。

“综上所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越是柔软、脆弱、细微的事物,可塑性越强,变化的余地也就越大;越是坚固、刚硬、庞大的事物,可塑性越差,变化的空间也就越小。由此可知,老子所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真正的含义是:坚固刚硬的事物,都是充满惰性、不易变化的一类;柔软纤弱的事物,都是充满活性、易于变化的一类。

“通观《道德经》全文,深入研究其核心思想,老子之所以崇柔抑刚、崇弱抑强,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发现柔弱细微的事物可塑性强,具备随缘而变的活性,能够有效地实现‘道’的作用。而刚强庞大的事物可塑性差,不利于变化运转,故而无法体现‘道’的作用。倘若世间万事万物都保持刚强稳固、不变不朽的状态,还谈什么发展变化?譬如人类和动植物死亡之后,遗体永远保持僵硬不腐的状态,那么如何能够实现生态的轮回?又如何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

“洞悉了此中关窍,自然也就清楚,在老子的世界观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关键在于事物具备柔弱的性质。因而在《道德经》的术语当中,有时‘坚强’一词代表‘僵化不变’,‘柔弱’二字代表‘灵活善变’,所谓‘柔弱胜于坚强’,并不是指弱者战胜强者,而是指事物‘灵活善变’的性质胜过‘僵化不变’的性质,仅此而已。”

令华公这番论述广博精深,却又深入浅出,使锋爷心窍大开,连连点头称善。但锋爷心底仍有疑团未解,便又问道:“按您老对《道德经》的解读,柔弱的事物善于变化、不易保存,刚强的事物不善变化、易于保存。然而古代学者文人研究《道德经》所得出的结论恰好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刚强的事物容易折损,柔弱的事物才容易保存,并留下一个口耳相传的典故:人到老年,原本刚硬的牙齿最容易松动脱落,而柔软的舌头却能留存口中,以此说明‘刚者易折,柔者易存’,这番道理是否可取?”

令华公摇头道:“这种典故,不值一哂。人体新陈代谢,自有其内在规律,身上各大器官和组织,既不因柔软而存,也不为刚强而折。牙齿的松脱,并不是因为它刚硬;舌头的留存,也无关它的柔软。你不妨想想,比舌头更为柔软的头发,为何不能在人身之上长存永固?这世上多少人年纪轻轻就饱受脱发之苦?

“不唯人类,自然界其它生物也不外如此。你看那山中树木,一到秋冬季节,柔软的树叶纷纷枯萎凋落、腐烂成泥,而坚硬的枝干却能经霜傲雪、挺立不倒。你再想想那些披毛戴角的动物,它们身上最容易脱落的,恰恰是柔软至极的毛发;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偏偏是坚硬无比的犄角。当动物的生命陨落之后,遗骸最容易腐烂解体的部分,莫过于柔软的皮肤和血肉;而最容易保存下来的,恰恰是它们坚硬的骨骼。所以古人据此造出一个词语,叫作‘风骨长存’,而不是‘风皮长存’、‘风肉长存’。

“再推而广之,不唯生物界,非生物界同样如此。你看那砌墙的砖头,前身不过是柔软的黏土,经过烈火煅烧成型,化作质地坚硬的建材,用于盖楼铺路,可经历百年风雨而不朽。至于山中岩石、地底化石,那更是万古长存的刚硬之物。此外,就连人类使用冰箱冷库保存食材,也要将食材尽量冻僵冻硬,才能使其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从以上这些例证来看,不论是形变还是质变,越是柔弱的物质越容易产生变化,越是刚硬的物质越容易保持原状。可见‘柔者易变,刚者易存’才是普遍真相。”

令华公这一番详细透彻的解说,又令锋爷豁然开朗,叹服不已。但过了半晌,锋爷又道:“您老所谓‘刚者易存’的结论,确是真知灼见。然而另一方面,‘刚者易折’也是不争的事实。老子也在《道德经》上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过于强大,往往容易穷兵黩武,以致自取灭亡;树木过于强壮,往往容易招风惹雨,最终惨遭摧折。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罢,一旦强势过了度,就容易招致毁败,倒不如收敛锋芒,保持柔弱的状态。”

令华公连连摇头道:“你所举出的事例,并不能说明‘刚者易折’,只能验证‘过刚易折’的道理——事物因为过度刚强导致折损毁败。然而,‘过度刚强’错不在‘刚强’,错在‘过度’,你只需剔除‘过度’这个因素,选择‘适度刚强’即可,又何必舍弃刚强选择柔弱?正如一个人太过善良,就容易受人利用和欺负,那么选择适度善良即可,又何必舍弃善良选择凶恶?

“事实上,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并非老子原著上的文句,而是后人在原句的基础上窜改而得的伪句。老子原著上写的是‘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后世研究者死抠字眼、断章取义,对原句作出如下理解:军队一旦强大就不能克敌制胜,树木一旦强壮就容易受损折断。这是什么混账逻辑?简直狗屁不通!

“于是研究者又尝试将‘强’字理解为‘过度强盛’,将‘胜’字理解为‘承受’、‘禁受’,那么原句的含义就是‘军队过于强大,国力就不能承受;树木过于壮盛,就容易遭到砍伐摧折’,如此翻译,看似有几分道理,但终究不免牵强。于是研究者经过推敲钻研,将原句窜改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并强行作出解释:军队过于强大,就会因为消耗过度而致灭亡;树木过于壮盛,就容易遭到人类砍伐摧折,或是被自然界的风雨摧折。不得不说,这样的窜改和曲解,完全背离了老子的本意。

“我不妨再做一次强调,在《道德经》的术语当中,有时‘坚强’一词代表‘僵化不变’之意。而‘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一言论,跟‘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出自同一个章节,其中的‘强’字绝不是‘强大’、‘强盛’之意,而是‘僵硬’、‘僵化’之意。如此一来,老子所谓‘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的本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战场用兵思维僵化,不懂灵活变通,就不能克敌制胜;山中树木死亡之后,变得干枯僵硬,就容易受损折断。

“后世研究者之所以将其中的‘强’字理解为‘强大’,都是因为断章取义,剥离了原句跟整个章节的联系。且看《道德经》中原句所在的整个章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细微处上。’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6)

“人类死亡之后,尸身在短时间内会变得僵硬,这里老子用‘坚强’二字表示僵硬;草木死亡之后,枝干在短时间内同样变得僵硬,老子又用‘枯槁’二字表示僵硬,并由此得出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意思是固化、僵硬的事物都是一团死气、没有活性的一类。接下来老子又进一步举例论述:‘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句中特意用了关联词‘是以’二字,可见‘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句话具有承接上文的作用。

“既然它承接上文,那么毫无疑问,句中的‘强’字,就跟上文中‘坚强’的‘强’字含义相同,都是‘僵硬’、‘固化’之意。倘若将句中的‘强’字曲解成‘强大’,那么‘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句话如何承接上文?上下文如何衔接贯通?上文分明在强调事物僵化不变的危害,下文却在表达事物过度强大的危害,上下文之间,岂有如此狗屁不通的逻辑关系?

“整个章节最末一句‘强大处下,柔弱细微处上’,其中的‘强’字也是‘僵硬’、‘固化’之意,与之对应的反义词汇是‘柔弱’;‘大’字则是‘庞大’、‘臃肿’之意,与之对应的反义词汇是‘细微’。故而此处的‘强大’二字,指的是‘僵硬庞大’,绝不是后人理解的‘强壮盛大’。

“由此可知,整个章节从头到尾,老子都在阐述事物僵化不变的危害,而不是宣扬什么‘刚者易折’、‘强者易毁’的理论。”

令华公这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又令锋爷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但锋爷稍作沉吟之后,又道:“弟子还有一个疑问,跟自然界物种的强弱有关。有专家研究认为,越是体型庞大、体格强壮的物种,越容易面临种群的消亡问题。像恐龙那样的庞然大物,一度强大到称霸地球,可正因为过于强大,当地球灾难降临,它们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最终惨遭灭顶之灾。与此相反,跟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诸多弱小生物,如乌龟、蛇类、蜥蜴、鳄鱼等动物,当天灾降临时它们能够避居洞穴之中,得以幸存下来,因而这些动物的种群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在现存的动物之中,像老虎、狮子这类凶猛强大的野兽,偏偏混成了濒危的保护动物;而羊猴鼠兔、猫狗鸡鸭等等弱者,反而没有灭种绝代的危险。

“以上这两个例子,能否说明‘强者易灭,弱者易存’的道理?弟子记得,老子也在《道德经》上提过‘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样一句警告,意思是强大凶横之徒,往往死无其所。可见老子也是一心反对强大,称扬弱小。”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7)

令华公听罢锋爷这番论述,忍不住笑道:“世间岂有‘强者易灭,弱者易存’的道理?这明显是违背常识的论调!老子作为一代智圣,又怎么会向世人传递‘反对强大、称扬弱小’这样一种价值取向?这明显是违反常理的论调!

“自然界物种的灭绝,既有来自外界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物种本身的主观原因。如你所言,恐龙灭绝的客观原因是天灾巨变,但将主观原因归结于恐龙的强大,却过于简单粗暴。早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恐龙灭绝的同时,地球上至少有75%的生物种类也统统灭绝,无数比恐龙弱小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跟恐龙一道同归于尽。你所列举的龟、蛇、蜥、鳄几种爬行动物,也灭绝了一半以上的亚种,少数亚种能够幸免于难,原因也颇为复杂,并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弱小。

“再说你列举的鳄鱼,哪里算得上弱小生物?恐龙时代的鳄鱼,也属大型爬行动物,它们体型既大,体格又强,为何没能像恐龙一样灭绝?相反,在恐龙族群之中,也存在不少体型小巧的亚种。现有的考古研究表明,在整个中生代,总共活跃着20多种小型恐龙,其中又有将近10种袖珍型恐龙。这类袖珍恐龙,即便成年之后,体长也不过几十厘米,体重更不过区区数百克,个头大小还比不上普通的鸡鸭。然而这些小巧玲珑的恐龙,最终不也逃不过灭绝的厄运?可见在天灾巨变之下,物种灭绝与否,跟其体型大小、体格强弱,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老虎、狮子混成濒危物种,主观原因是它们繁殖能力太弱,客观原因离不开人类早期的滥捕滥*,跟它们本身是否强大并不相关。自然界数以千计的濒危物种,其中既不乏花草树木,也不缺鸟兽鱼虫,只因它们本身繁殖能力太弱,一旦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是遭到人类过度采伐、捕*,便容易陷入亡族灭种的危机。单以动物而言,如世人所熟知的麋鹿、朱鹮、大鲵、玳瑁、白鳍豚、金丝猴、藏羚羊、大熊猫等等动物,既称不上凶猛,也谈不上强大,然而它们的濒危程度,却比凶猛强大的狮虎更为严重。

“至于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强梁者不得其死’,并非反对强大,而是反对逞强施暴、恃强凌弱,为此他老人家又针对强势者提出了‘守柔’的倡议。所谓‘守柔’,就是告诫那些强势人物,要保持柔弱不争的姿态,要懂得让利于弱者,如此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强弱平衡、和谐稳定的理想——这又涉及到《道德经》另一大核心理论:平衡公正。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大声疾呼:‘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上天的法则,就是要减损富饶有余的事物,补益贫瘠不足的事物,使世间万事万物达到一种相对均衡、平等的状态。他又进一步感叹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社会的世俗法则,却是盘剥贫苦大众,供奉富余之辈,以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故而治理天下的圣人,必然要损富济贫、抑强扶弱、裒多益寡、以盈补虚,如此才算遵奉天道。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