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3 21:14:27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1)

这个世界最难办的事,莫过于改造他人的思想和认知。因为没有人愿意轻易承认自己认知上的错误。

想让一个思想成熟、认知定型的人抛弃成见、重塑新知,不啻登天之难!

纵然你条分缕析、一清二楚地指出他认知上的谬误,他总要竭尽全力、不死不休地反驳;不论你观点如何正确,道理如何充分,他总能从各个奇葩刁钻的角度发起抗辩,至死都要维护心底的成见。

上至帝王将相、圣贤豪杰,下至贩夫走卒、囚徒乞丐,无人能够免俗。

然而读过《刚柔之辩》一文,我发现自己多年来固有的认知彻底被颠覆了。

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听过一句充满东方智慧的古语:“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在一定的条件下,“柔弱”的力量能够战胜“刚强”的力量,这样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在现实世界,关于“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质莫过于水,然而要论攻坚破强,却没有什么物质能比得过水。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2)

想想的确如此。滴水能穿透岩石,流水能腐蚀山石,江水暴涨能冲垮大坝,洪水泛滥能冲毁建筑,这些不都是柔弱战胜刚强的例子吗?

连李白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不论钢刀如何锋利,都奈何不了柔弱的水。

在动物界,身体柔韧的蟒蛇,能够绞*强壮的猎物,这是“以柔克刚”。

恐龙强大到一度称霸地球,最终却没有躲过天灾巨变而惨遭灭绝;跟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弱小动物,如乌龟、蜥蜴、蛇类,其种群却能延续至今——这是“以弱胜强”。

在植物界,粗壮刚强的大树,往往容易被肆虐的狂风折断;而柔弱纤细的小草,因为懂得随风起伏,狂风过后依然存活,这是“柔弱胜刚强”。

人到老年,原本刚硬的牙齿最容易松动脱落,而柔软的舌头却能留存口中,可见“刚者易折,柔者易存”。

这个世界,男人的体格普遍阳刚强壮,女人的体魄普遍阴柔娇弱,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男性的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女性,可见“柔弱者命长,刚强者寿短”。

在武术技击领域,国内有“太极”、“擒拿”,国外有“柔道”、“柔术”,都是“以柔克刚”的典型。

在人类战争史上,更是有无数“以弱胜强”的战争典范。

总而言之,柔弱战胜刚强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举不胜举。

然而,《刚柔之辩》这篇奇文,用无数铁证告诉你:世上根本不存在“以柔克刚”的现象,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以弱胜强”,所有“柔弱胜刚强”的例子,要么是流于表面的假象,要么是流于片面的偏见,其本质内核,都离不开“以强制弱”这四个字。

《刚柔之辩》是小说《竞逐风流》里面的一个章节,它通过曾令华和李锋一师一徒的对话,从哲学、历史、科学、社会、武术、军事等方方面面展开论辩,全面彻底地否定了“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全文长而不冗,博而不滥,行文曲折有致,举例生动详实,说理透彻精辟,议论深入浅出,是一篇令人击节赞叹的绝世奇文。以下是《刚柔之辩》原文——


寻常太极门派,为了广收门徒,往往刻意降低练拳难度,将太极拳法混同于观赏舞、健身操和养生功,又主张“以慢打快”、“以气运力”,以迎合广大拳友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需求。而“曾式太极”始终立足实战,讲究“以快打慢”、“以巧破力”,在临敌之际,先以一种外拙内巧、似拙实巧的身法招式诱敌进犯,再以灵动快捷的内劲功夫克敌制胜——这也正是该门拳法的殊胜之处。

此外,别派太极传人,张口必谈“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之道,而“曾式太极”创始人令华公,毕生只宣扬“以强制弱”的拳理。当年令华公传授这门拳法给锋爷时,曾谆谆告诫于他:“世间技击格斗之术,各有理论支撑,然而归根结底不外乎‘以强制弱’这四个字。凡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之类拳理,都不过是自误误人的皮相之见!”

当时锋爷茫然不解,强辩道:“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话说的不正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道理吗?太极拳蕴含道家至高哲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难道不是这门拳法的奥秘所在?”

令华公微笑道:“先哲智慧渊深,言精理奥,可惜后人认知有限,只能曲解其意。你倒说说看,《道德经》上面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锋爷道:“这话理解不难。老子认为,天底下再没有什么物质比水更柔弱了,然而要论攻坚破强,却没有什么物质能够胜得过水。举例来说吧,水性柔弱,山石刚硬,然而江河之水,却能冲破大山巨石的阻挡,一路奔流入海,这难道不是柔弱战胜刚强的例证?”

令华公哈哈笑道:“那你得算算,需要多少体量的江河之水,才能冲破大山巨石的阻碍?在体量相等的条件下,江水能冲破山石吗?给你一吨江水,能冲破一吨重的山石吗?”

锋爷不觉一怔,一时答不上来。令华公又道:“江河之水浩浩荡荡,日夜奔流不息,其体量之大,不知是山石的多少万倍!以如此体量巨大的江河之水冲击山石,自然有如摧枯拉朽,这哪里是‘柔弱’战胜‘刚强’?分明是‘强大’碾压‘弱小’!”

锋爷不觉心头一亮,低头沉思了片刻,便觉道理确乎如此。他随口又问道:“那么古人所谓‘水滴石穿’之言,能否看作‘柔弱胜刚强’的例证?”

令华公微微摇头道:“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跟‘铁杵磨针’的道理相似,不过是劝人做事要有恒心和耐力罢了,如何谈得上‘柔弱胜刚强’?试想,屋檐上掉落的水滴,要穿透地面上坚硬的石块,那得经历多少岁月?耗费多少体量的水资源?只怕没有亿万滴水,无以击穿石块。若将这亿万滴水看作一个整体,则其体量之大,必然远远超出石块的体量,它能击穿石块,那不正是强大战胜弱小的表现?

“老子直言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物质,却能攻坚破强无往不胜,这无非是在传达《道德经》一大核心理论: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这也是世间万事万物都避不开的规律。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都存在正反对立的两个面;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对立的各种矛盾。如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美与丑、盛与衰、善与恶、得与失、祸与福、柔与刚、弱与强等等。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也能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当‘柔’与‘刚’两种对立的性质相互逆转,‘柔’便能胜‘刚’;当‘弱’与‘强’两种对立的性质相互逆转,‘弱’便能胜‘强’。

“正如柔弱至极的水,通常情况下不并具备攻坚破强的能力。然而水一旦集聚成势,形成洪水巨流,足可以冲破山石、冲毁堤坝、冲垮建筑。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弱势的水逆转成了强大一方,而原本强势的山石、堤坝、建筑,却逆转成了弱小一方,尽管两者一刚一柔的性质并未发生转化,但一强一弱的性质却已相互转化,水自然就能攻坚破强了。‘水滴石穿’的原理与此相同,都是两者强弱之势发生逆转,最终创造了‘以强制弱’的局面。

“老子的《道德经》传世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人的注解和修改,更不知在传抄、刻印过程中产生了多少谬误和纰漏,以致民间不知有多少内容各异的版本流传。然而不论哪一个版本的《道德经》,老子处处都在强调柔弱的优势,又处处以刚强作对比,明确表示柔弱优于刚强。在通行版《道德经》第36章,更是直接爆出了‘柔弱胜刚强’这五字奇语,似乎老子心心念念都在表达‘柔弱’战胜‘刚强’的观点。然而这果真是老子的本意吗?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3)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古籍,其中就有甲、乙两个传抄版本的《道德经》,比通行版本更为古老,因而学术界认为这两个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著。当年有学者研究帛书版的字体,发现甲本《道德经》上面并未出现‘柔弱胜刚强’的字样,并推断原文写的是‘友弱胜强’。所谓‘友弱’,即‘与弱者为友、团结弱者’之意。团结弱者,方能战胜强者,这话就合情合理得多。须知,弱者结成强大的团队,自然也就逆转成了强者,原先的强者就转化成了弱者,如此‘友弱胜强’,本质不就是强大战胜弱小?不就是‘以强制弱’?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界又在湖北荆门市发掘了一处战国墓葬群,从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古籍,其中又有一部《道德经》残本,比之帛书版《道德经》更为古老,无疑也更贴近老子的原著。此后又有学者研究竹简残本的内容,结合先秦语言文字的特点,认为《道德经》原文写的既不是‘柔弱胜刚强’,也不是‘友弱胜强’,而是‘厚弱胜强’。所谓‘厚弱’,即‘强化弱者’之意。强化弱者的实力,使之战胜强者,这不还是强弱之势逆转之后的结果?

“归根结底一句话,不论《道德经》原文是‘友弱胜强’也好,‘厚弱胜强’也罢,其本质都是‘以强制弱’。”

锋爷一面用心聆听,一面凝神思考,只觉令华公不但言之有理,而且言之有据,心下颇为震撼。他正待沉思回味,只听令华公又道:“再回到‘水滴石穿’这个话题中来,倘若将水滴换作钢钉,使钢钉如水滴一般从屋檐处持续掉落,只怕不到半天功夫就能击穿地上的石块。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水滴穿透石块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而钢钉穿透同样的石块只需半天功夫,如此看来,坚硬的钢钉比柔弱的水滴不知强多少倍,这难道不是‘刚强胜于柔弱’的又一大例证?

“在现实世界,想要快速有效地摧毁一件刚硬之物,往往还得靠刚硬之物。你不见那些开山挖矿的工人,用的都是钢钎、钢钻、铁镐、铁锹之类刚硬的工具?据此看来,以刚克刚,以强破强,才是快捷有效、简单实用的办法。”

“以刚克刚,以强破强,确实简捷高效。”锋爷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然而老子又在《道德经》上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世上但凡坚固刚硬的事物,往往都容易折损毁灭;而柔软脆弱的事物,往往都容易保全留存。老子还特意举出两个例子:人活着的时候肢体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后就变得干硬了。所以柔软脆弱的事物往往生机勃勃,而坚固刚硬的事物往往死气沉沉。弟子认为,老子这番话实实在在表达了柔弱胜于刚强的思想,绝不是宣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理论。”

披毛戴角典故,羊皮换相的典故(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