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七绝《紫阳花》: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同时还有一段注,辞曰:招贤寺有山花一树,无人知名,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物,因以紫阳花名之。诗和注都说的很明白,所谓“紫阳花”,是老白自己杜撰出来的名字。在此后的文献中,只要提及“紫阳花”,则必然与白居易拟名一事有关,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知道白居易到底碰见了什么花。
内行人说话,不应让外行人听见;外行人命名,更不应让文盲听见。后来这诗歌传入岛国,正在疯狂追捧大唐文化的日本人被“紫阳花”仨字给惊呆了,估计是一片“死蝈矣”之声:艾玛,老白咋这么会起名字呢!这名字太好了!
于是乎日本人剽窃了“紫阳花”三个字,并张冠李戴到另外一种植物头上,这种植物就是绣球,学名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绣球花科绣球属(原来属于虎耳草科绣球属),如上图。
绣球没有花瓣,但人家用绚丽的萼片冒充之,且颜色丰富,有粉红色、淡蓝(紫)色或白色等;其花序为近球形的“伞房状聚伞花序”,盛花时极为煊赫,加上“喜向阳”的特点,倒也配得上“紫阳花”三字。那么,它会不会真的就是白居易所说的“紫阳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原因有二。白居易诗文中说过,紫阳花为“山花一树”,故应为乔木或小乔木,而绣球乃灌木,“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而且其花“色紫气香”,绣球花却一点香味儿也冇。
日本人知道“紫阳花”之名是用错了,植物学家汤浅浩史在《时节与花》一书中曾专门指出这一点。但用错也没什么关系,将错就错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国人对绣球并不特别重视,甚至宋之前的诗文竟无一处提及;而日本人对“紫阳花”却是青眼有加,倾注了大量心血,各种新奇品种层出不穷,令人眼界大开。
上图中的品种就是旅日友人在花市中拍的,不育花的萼片“重瓣化”,簇拥着中间的可育花,似乎多了一份飘飘出尘的仙气儿。这么说也别给我扣“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帽子,事实的确如此,我国虽园林资源丰富,但在品种培育上还是略逊日本一筹。日本人啥事儿干不出来?连灰不溜秋的华南草虾都能整成昂贵的观赏水族水晶虾。
绣球和紫阳花的渊源就是这样了,可白居易的“紫阳花”究竟是啥呢?且看“山花一树......色紫气香”,岂非紫丁香欤?很多日本人也这么认为。但丁香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算上人工栽培,也只是“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而招贤寺位于西湖之侧,似乎不太可能有丁香出现。
千载而下,被白居易盯上的那棵树早就被雨打风吹去了,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已经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今的“紫阳花”是指绣球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