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政权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赏誉 第八(下)
【原文】
101.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事!”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翻译】
谢安做过桓温的司马。一次,桓温去见谢安,正好碰上谢安在梳头,谢安就匆忙去取衣服、头巾。桓温说:“何必这么麻烦!”直接走下车去和他一起谈到天黑。桓温离开后,问随从:“你们可曾见过像他这样的人吗?”
【点评】
谢安隐居东山多年,在四十多岁时,受到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请他出任司马,他才离家赴任,一出山就受到了各方豪杰名士的推崇和青睐。
【原文】
102.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①。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注释】
①田曹中郎:掌管农事的官。赵悦子:赵悦,字悦子。官至左卫将军。
【翻译】
谢安出任桓温的司马时,托付了数十个门生给田曹中郎赵悦。赵悦之后禀告了桓温,桓温说:“暂时用其中的一半人吧。”不久之后,赵悦就把这些人全部采用,他说:“以前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官员豪绅督促他出来任职,都担心他不关心人事政治。何况如今这些人都是他从自己家乡选拔的,怎么能违背他的意愿呢?”
【原文】
103.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
【翻译】
桓温上表朝廷道:“谢尚精神与胸怀直率坦荡,年纪轻轻就得到民间的美誉。”
【原文】
104.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似达。”或云:“尚书自然令上。”
【翻译】
世人评价谢尚高雅豁达,阮孚说:“清新舒畅,接近豁达。”也有人说:“谢尚是自然优雅,品质上佳。”
【原文】
105.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望,叹曰:“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翻译】
桓温生病了,谢安前去探望,从东门而入。桓温隔着老远望见他,感叹道:“我的家中许久见不到这样子的人了!”
【点评】
此时的谢安离开桓温已久,桓温也很可惜谢安这样的人才离开自己去了朝廷,其实本质上当时两人的立场上已是对抗的了。
【原文】
106.简文目敬豫为“朗豫”。
【翻译】
简文帝评价王恬“爽朗而令人愉快”。
【原文】
107.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①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之处亦不近。”孙遂沐浴此言。
【注释】
①卫君长(生卒年不详):卫永,字君长,东晋时官至左军长史。
【翻译】
孙绰出任庾亮的参军时,和庾亮共游白石山,当时卫永也在场。孙绰说:“这位仁兄的神情都没有关注在山水之上,还能够写文章。”庾亮说:“卫永的风度神韵虽然比不上各位,但让人倾倒的地方也不同凡响。”孙绰于是反复咀嚼着这话,深深体味。
【原文】
108.王右军目陈玄伯①:“垒块有正骨。”
【注释】
①陈玄伯:陈泰。
【翻译】
王羲之评价陈泰:“有坚定的气概,有忠正的骨气。”
【点评】
陈泰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王羲之不可能见过,估计是听闻相关事迹或记载之后的有感而发。
【原文】
109.王长史云:“刘尹知我,胜我自知。”
【翻译】
王濛说:“刘惔了解我,胜过我了解自己。”
【原文】
110.许玄度言:“《琴赋》①所谓‘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刘尹其人;‘非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简文其人。”
【注释】
①《琴赋》:作者是嵇康。
【翻译】
许询说:“《琴赋》里说‘若非最精通之人,不可一起辨析明理’,刘惔就是符合条件的人;‘若非深沉冷静之人,不可与他共同闲居’,司马昱就是符合条件的人。”
【原文】
111.王、刘听林公讲,王语刘曰:“向高坐者,故是凶物①。”复更听,王又曰:“自是钵②后王、何人也。”
【注释】
①凶物:凶恶的人,指违背佛法的人。
②钵(bōyú):即钵盂,和尚用的饭碗,这里指佛教徒。
【翻译】
王濛、刘惔听支道林讲法,王濛对刘惔说:“在讲坛上的,原来是个违背佛法的家伙。”再听下去,王濛又说:“原来是和尚中的王弼、何晏啊。”
【点评】
王弼、何晏都是著名的玄学清谈家,这里王濛是觉得支道林讲得很精妙,如同擅长清谈的王与何。
【原文】
112.魏隐兄弟①少有学义。总角诣谢奉,奉与语,大说之,曰:“大宗虽衰,魏氏已复有人。”
【注释】
①魏隐兄弟:魏隐,字安时,东晋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官义兴太守、御史中丞。魏逷(tì),官黄门郎。
【翻译】
魏隐兄弟年少时就很有学识。小时候去拜见谢奉,谢奉和他们谈话后,大感欣喜,说:“魏氏的宗族虽然衰弱了,但如今又重新后继有人了。”
【原文】
113.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翻译】
简文帝说:“殷浩的清谈造诣并不高超简要,然而他经过一番思考所说出来的话,也是很有布局和思路的。”
【原文】
114.初,法汰①北来,未知名,王领军②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道,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注释】
①法汰:当时北方受外族侵扰,法汰渡江到了扬州。
②王领军:王洽,字敬和。王导的儿子,曾任吴郡内史,后召为中领军。
【翻译】
起初,法汰和尚刚从北方过来时,还不出名,中领军王洽供养着他。王洽经常跟他应酬往来,只要去名胜之地游玩,就要带上他。如果法汰不去,王洽就停车不走。因此法汰的声望便开始高了起来。
【原文】
115.王长史与大司马书,道渊源“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翻译】
王濛给桓温写了一封信,说殷浩“有见识,有情趣,随遇而安,很符合时人对他的评价”。
【点评】
桓温和殷浩年轻时齐名,不过桓温一直觉得自己要比殷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