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对「中」说:“哇,无使拱禽青不紫,猪肠碌拱大条成条垌入口,两头都凸出来都,油油来哩,无人抢你个,麦哽紧都吧。”
「日」对「旦」说:“喂喂喂,前头那个靓仔,古阵阳江创卫吧,你劈(扔)烟仔头落地无得个。哦哦哦,你以为踩紧采鞋底下低治得都个咩,快执起身劈(扔)去垃圾桶。”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阳江方言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因此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亦因此,阳江方言内包含大量高州方言因素。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元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而阳江话在语音上也与客家话有一点点相似。
阳江方言的音调有十一个之多,是与广州话在语音上区别最大的地方,它比广州话的音调要高昂与尖锐。有很多字如"罢"、"伴"、"鼻"、"卜"等,其在阳江话里的声母和韵母与其在广州话里的一模一样,声调却不一样。因此不懂阳江话的人听起来像听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样。
声母上阳江话既与广州话的情况差异不大,又有普通话的影子。像广州话中的"n""l"不分,但在阳江话中却泾渭分明。同时阳江话同广州话一样里没有"z"、"zh"、"j"这一类声母的区别。阳江话里还有一类特别的声母,即是"四"、"死"、"三"、"私"等字的在阳江话里的声母。这个特殊的声母在高州话里也有。会念这个声母的字通常出现在普通话中"s"与"i"、"u"、"an"、"ang"、"uan"、"ui"、"uo"、"ao"、"ai"等结合的字中。
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阳江话还保留了许多古越语词汇,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而阳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龙"、"那洛"、"那栋"等;"洞"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随洞"、"儒洞"等;还有,猪圈称"猪騄",柚子称"仆子",青蛙称"蛤"等。
阳江话其实是最接近古汉语的语言之一。以下一首唐诗,用普通话读起来不压韵,但是用阳江话读起来却是非常压韵。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来源:阳江微友会
原创*文案:微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