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前段时间,看到媒体都在倡议使用公筷,河南省许昌市民张淼觉得很有必要。为此,当天晚饭前,她就准备好了公筷,并叮嘱家人吃饭的时候用公筷夹菜。吃饭的时候,婆婆拿自己的筷子夹菜时,张淼下意识地喊了一声:“夹菜时用公筷。”婆婆马上把脸拉了下来,大声说道:“一家人吃饭用什么公筷,这样还不如不吃!”说罢,婆婆把碗一摔,离开了餐桌。
倡导“家庭公筷”,是疫情期间不少地方作为文明倡导提出来的。对于在公共餐饮场所聚餐使用公筷,相当一批市民已经能够接受。而在家庭中使用公筷,则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就像报道里提到的使用“家庭公筷”的市民张淼一样,就遇到了“婆婆反对”的烦恼,甚至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在人们看来,一家人是最亲密的,在家庭里使用公筷,显得没了亲情。还有人认为:一家人在一起,不仅就餐的时候在接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接触,使用“家庭公筷”对于疾病的预防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在一个房子里生活,在一张床上睡觉,坐在一起看电视,面对面说话,不都会传播细菌和病毒吗?使用家庭公筷与不使用,有多大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起就餐”是疾病传播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能接受家庭成员各自使用毛巾,也理应能接受家庭成员使用公筷。
我们还有“用自己筷子给别人夹菜”的习惯。父母给儿女夹菜,儿女给父母夹菜,家里来了客人也夹菜以表达热烈欢迎。这种沿袭已久的“好习惯”,在不少人眼里已是一种“坏习惯”,给别人夹菜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一直“一双筷子打天下”,突然改变,总是会感到“怪怪的”,但只要我们开始接受“家庭公筷”,久而久之也会习惯成自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