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产,是餐桌上常用的调味品,也是药食两用食物。冬日常食姜,可温阳暖胃,安然度冬。
生姜
生姜,又名鲜生姜,为姜的鲜根茎。生姜捣汁名姜汁,取皮名姜皮,煨熟名煨姜,切片晒干名干姜。生姜为调味佳品,日常膳食中可选用姜汁、姜末、姜粉等调味。
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胃脘冷痛、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
《别录》言其可“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本草纲目》言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或喉痹”。《日用本草》言其“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及菌蕈诸物毒”。
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梓醇等;生姜煎剂能促进胃液分泌;少量姜辣素对口腔黏膜有轻微刺激作用,可增进食欲;姜酮及姜酮混合物有镇吐作用;姜醇提取物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脏;生姜有发汗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干姜
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的根茎,切片/切块干燥而成。中医认为,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适用于腹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等。
《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名医别录》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珍珠囊》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药理学研究表明,干姜有兴奋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直接兴奋心脏。
炮姜
炮姜,又名黑姜、炮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的炮制品。中医认为,炮姜性味苦、涩、温,归脾、肝经,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所致的出血、虚寒腹痛、腹泻等。
《本草正》言其“最为止血要药”。《得配本草》言其“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与炮制不同,其性能有异。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要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为止血要药。
# 食疗方
姜粥:生姜10克,大枣5枚,大米100克。将生姜洗净,切碎,大枣去核,同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作早餐食用。可暖脾胃、散风寒,适用于脾胃虚寒、反胃呕吐、头痛鼻塞、妊娠呕吐等。
姜肚:生姜30克,猪肚1个。将生姜切为碎末,猪肚洗净,纳生姜于猪肚内,文火炖熟,分2次饮服。可温中止呕,适用于胃寒呕吐、胃脘冷痛、泛吐清水等。
姜鱼:鲢鱼1条,生姜片、调味品各适量。将鲢鱼去鳞杂,洗净,切块,同放碗中,上覆生姜片,蒸熟服食,每日1剂。可温中健胃,适用于呕吐泛酸、纳差食少、四肢不温等。
姜酒:生姜、黄酒各适量。将生姜择净,研细,放入锅中,加黄酒或米酒适量,水煎取汁饮服,每日2次。可温中止痛,适用于虚寒痛经、脘腹冷痛等。
姜膏:生姜、蜂蜜适量。将生姜洗净,切细,水煎3次,3次的液体合并,文火浓缩,加等量蜂蜜收膏即成。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开水冲饮,或调入稀粥中服食。可健胃驱风,适用于风寒感冒、食欲缺乏、胃脘冷痛、呕逆、妊娠呕吐等。
姜丝:生姜、调味品各适量。将生姜去皮、洗净,切丝;红辣椒去籽,洗净,切丝;大蒜去皮、切丝或粒。同放碗中,加食盐、米醋、香菜、芝麻油、花椒油等,调匀服食,每日1剂。可疏风散寒、温阳暖胃,适用于风寒感冒、胃脘冷痛、食欲缺乏、四肢不温、虚寒痛经等。
糖姜:生姜、白糖各适量。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同放锅中,先用大火煮沸,再转中火煎熬,小火翻炒,至姜片熬至透明状即可,关火,待凉后收入器具贮藏。每次适量,含服或嚼食,每日2~3次。可疏风散寒、温阳暖胃,适用于风寒感冒、咽喉不适、胃脘冷痛、食欲缺乏、四肢不温、虚寒痛经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辛温,不可一次食入过多;痈肿疮疖、目赤内热、便秘或痔疮患者,不宜食用。烂姜中含有黄樟素,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管癌等,因而也不宜食用。
内容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生活与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