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钉一体”最终难产
钉钉单飞最大的变数之一,是阿里巴巴多年打造的“云钉一体”,因为此次拆分而前景不明。
“云钉一体”战略公布于2020年9月,当时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阿里号称会整合集团所有相关力量,确保“云钉一体”战略全面落地。之后,阿里又在2021年初宣布钉钉的战略定位将从过去基于IM的协同办公平台,升级为企业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
此次变动的实质上是阿里内部的一次资源整合。
钉钉本身需要大量云计算资源的投入,创办6年仍在“赔本赚吆喝”的钉钉,亟需阿里云来为其输血。
与此同时,阿里云在中国已然是占比第一的龙头云服务商,但也正在面临增速下降的危机。当时的钉钉及其背后的1500万B端用户,无疑成为了阿里云眼中的香饽饽。
国内TOP5云厂商市场份额,阿里云排行第一。图源:IDC
事实也是如此,“云钉一体”在过去近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
2023年生态大会上,钉钉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钉钉已有5000多家生态伙伴,包括独立软件服务商(ISV),咨询生态、销售及交付服务商以及硬件生态厂商,钉钉上的应用数已超过1000万,其中低代码应用数超过800万。而在一年之前,这两个数字分别是350万和240万。
其中占比多数的低代码应用,即出自“云钉一体”战略推出之后的低代码开发平台——钉钉宜搭。作为与钉钉深度绑定的阿里云,自然也吃到了这一波低代码应用的流量。
钉钉得到的更为直观。钉钉总裁叶军在采访中提到,“云钉一体后,前期为钉钉带来了200多家超大型企业,每家企业都是上万人的。”
只是曾经的美好终究要屈服于现实,对于阿里云而言,拆分是硬着头皮也要走的路。
按照阿里的规划,阿里云作为旗下六大业务集团之一,将会在今年5月之后的12个月内完成上市。
而投入成本巨大、短时间也没有盈利可能的钉钉,无疑会成为阿里云上市路上的“拖油瓶”。今年一季度,阿里云一度出现2%的营收下滑,直到第二季度才又反弹,阿里巴巴CEO张勇就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阿里云还在逐步消化疫情后远程办公等需求减少带来的增速放缓影响。
换句话说,在上市这个指定目标面前,阿里云已经不再需要钉钉。
反而是在拆分之后,钉钉就从阿里云本该需要承担的“亏损”,变成了财务报表里实打实的营收。
至于钉钉,失去了阿里的稳定输血,“云钉一体”也即将难产,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走:找出一条自力更生的商业化模式。
钉钉的商业化难题
残酷的现实是,钉钉距离盈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有据可查的,是阿里巴巴在2020年财报中曾提到,由于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软件钉钉,导致2020财年第四季度创新计划和其他部分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亏损达到30.63亿元。而2019年同期,阿里该项亏损为19.32亿元。
钉钉CEO叶军在去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钉钉目前仍在投入期”。直到此次2023年生态大会上,钉钉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希望在三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钉钉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恐怕需要跨过的不止一座大山。
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钉钉所在的SaaS市场,本质就是用“租赁模式、长线交易”代替传统的“购买模式,短线交易”。这同时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本客户需要负担的成本,都必须转嫁到服务商身上,钉钉只能不断砸钱。
据相关媒体披露,以2022年11月为例,钉钉的音视频技术资源单月成本就在2.5亿元左右。其中超过70%是网络带宽成本,超过20%为服务器和存储成本。过去三年,钉钉每年网络带宽成本为15亿-20亿元,极端情况下超过20亿元。
在前期高投入的情况下,钉钉同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之中,那就是国内客户极低的付费意愿。
海比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SaaS市场研究报告》中数据,2020年我国SaaS企业用户数915万家,SaaS付费企业用户数102万家,付费率仅为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