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山之南或水之北称为“阳”,反之,山之北或水之南称为“阴”。许多带“阴”字或“阳”字的地名,就是根据这种习惯命名的。如,陕西的华阴,在华山之北;江苏的江阴,在长江之南;湖南的衡阳,在衡山之南;河南的洛阳,在洛河之北。根据同样的道理汉阳应该在汉水之北。而现在的汉阳明明在汉水之南,这是什么缘故呢?
晴川桥(桥下即汉水)
汉阳在汉水之南,既不是古人起错了地名,也不是汉阳搬了家,由汉水之北搬到了汉水之南,而是汉水改道造成的。汉水原来是从汉阳南边汇入长江的。《尚书·禹贡》上说:“汉水南至大别入江。”《春秋左传》云“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杜预注《左传》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郦道元《水经注》指出:“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则与《尚书》、杜预相符。”这就是说,汉水古时是从大别山(即今龟山)之南人江的。汉阳县名是在606隋二)由汉津县改名而来,取名汉阳的根据是汉津县治由林鄣山移到了鲁山(即今龟山),居汉水之北。汉水故道早已淤为平地,具体在汉阳南边的什么地方,今已不可考,大致是从郭师口折向东南,经邓家岭西南至旧汉阳城南,在今夹河至鹦鹉洲头一带入江,略对武昌鲇鱼口。
明成化初年,在汉阳县西郭师口之上,汉水冲决旧河道笔直向东而流,从黑山、梅子山、龟山之北注入长江。汉阳城便在汉水之南了。同样的,原来的夏口或汉口,即汉水入江口亦在汉阳城南,汉水改道,才在汉水人江口之北形成新的汉口。故老传说,民国年间,因汉水人江口集稼嘴一带河道弯曲,洪水时排水不畅,致使汉水两岸常受水灾,曾拟将汉水引人汉阳城南的故道。不知何故,此计划并未实施。
另,汉口有所谓襄河故道者,上通汉水处在郭师口对岸,称襄河口,下通潇湘湖(即后湖),从沙口人长江,方位约在今解放大道一线。从前诸书多误为汉水故道。其实襄河(襄水)本是汉水旁支,后来因汉水在襄阳一段俗称襄河,致混用为汉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