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自号“始皇帝”,就是想要大秦千秋万代,这也是每一个帝王都想要的
力量够强,拳头够硬才能保证皇权握在手心,这就要求每一位皇帝都有足够的手段压制手下的所有人。
不过,代代相承的皇位想要每一个继承人都魄力十足,英明神武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借助外力了。
这个外力,就是同姓宗室。俗话说的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话放在中国无疑最合适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宗族制度在5000年的历史中绵延不衰,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血亲、姻亲形成的庞大家族真正诠释了人多力量大的含义
皇帝也是人,在选择外力的情形下,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同姓、同族人,再进一步,就是他的众多儿子们。
一个儿子当未来的皇帝,剩下的儿子们封到各地称王,以后的皇帝和诸王的后人就是同一家人,都留着一样的血,当然要支持皇帝,免得其他人篡位。
这样诞生的诸多同姓诸侯王,一方面在地方上都掌控着巨大的权力,有效的加强了皇室对地方的控制和影响,壮大了皇室的力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对权臣悍将的威慑,从侧面上保证皇室家天下传承。
▲巍巍秦朝孤立无援,在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崩塌
刘邦分封众多儿子为王,正是因为看到了秦朝灭亡时,缺乏宗室力量的帮助,只能在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倒塌;晋武帝司马炎篡魏自立,魏国宗室的力量更是小的可怜,有感于此,大封诸王。
隋唐两代刚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走过,担忧分封再起混战尚且来不及,又怎么会分封呢?且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大大的分割了朝臣权力,重臣威胁皇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两宋衰微,国土狭小,外患严重,根本没有条件行分封之事。
朱元璋在位时,功臣猛将数不胜数,偏生太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性格偏弱,担心难以压制众多开国功臣,索性封诸子为王,赋予重权,还特别规定诸侯王有向中央索求奸臣的权力。这就是很明显的干涉中央政务,胁制权臣,鼎力皇权了。
▲朱棣靖难之役“清君侧”名正言顺也多亏了朱元璋
总的来说,分封对于皇室来说是有利的,但这有个前提,封的是同姓王侯,异姓王是个异类。
四、分封安的是人心
异姓分封王的出现是对功臣的肯定、对重臣的安抚、对前朝残余势力的宽慰,起到安定人心、缓和局势的作用。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的古人,对于土地有着一种狂热的追求和向往,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人口、钱财、军队等等全都需要土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