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这个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诠释了人类发展的本质,也揭露了地球范围内所有冲突的根源,即能源丰富就可以发展,能源紧张就会引起战争。
然而,现代能源危机的出现,却让能源的引战功能无限被强化,若想要逆转这一劣势,那就必须要出现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比如可燃冰。
可燃冰:一种天然气水和化合物可燃冰,这个词汇对于国人而言,本身就是极具矛盾意义的,一方面是可燃性的定义,这让无数人会首先想到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石化能源。
而另一方面,冰这个概念却又给人一种“无火”的错觉,即没有燃烧性可言,要将其用作燃料,那更是天方夜谭,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在这世间,就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看似非常矛盾的物体,因为可燃冰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冰块的范畴。
按照现有的研究来看,可燃冰其实是天然气和水相结合的一种固体化合物,由于含有大量的甲烷等可燃气体,所以,它们不仅可以燃烧,且燃点还非常低,十分适合当做燃料使用。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冰”,那完全是因为这些固体化合物晶莹剔透的外形,让人乍眼一看就以为是一个冰块,这才被人取名为可燃冰,除此之外,一些科学家还称其为固体瓦斯和气冰等。
可燃冰的勘测而根据记载资料显示,最早发现可燃冰的国家是美国,发现时间为1810年,当时美国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观察到了这种天然气水合物,但仅是进行了记录,并未进行太多的深层次研究。
直到1934年时,美国人哈默·施密特在阻塞的天然气管道内,再次发现了可燃冰的身影,还进一步证明了这些“冰”的可燃性,这成为了世界研究可燃冰的重要节点。
之后,在二战结束的1946年时,苏联学者斯特里诺夫在对物理和地理两个学科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结论:
“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压力,自然界必定会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不仅能够形成,而且还能够聚集成为‘天然气水合物矿产’。”
尽管,斯特里诺夫自己并没有去证明该理论,但苏联的地质科考者却在1968年时,完成了对该理论的认证-----------西伯利亚麦索雅哈发现了大量且聚集的“天然气水合物矿产“。
由此,斯特里诺夫的这一理论,也成为了陆地可燃冰的勘测标准之一,比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可燃冰,以及加拿大西北Mackenzie三角洲地区的可燃冰,便就是基于这一理论才得以被发现的。
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体系所描述的条件,正好完美契合永久冻土区,所以,各国在勘测本国可燃冰时,便会首先对国土上的冻土区进行考察,而事实也证明,高原冻土地带的低温条件和常年高压,确实是可燃冰的生成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