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新闻标题,鱼sir就猜到了细节的八九分。估计是,机构给了家长什么承诺,有点像高价包过班之类的,期限10个月。
事实也是,只是没想到结果如此失控。事后,双方各执一词。
机构觉得家长是满意自己的教学,才会一直续费,家长则认为机构没有兑现“不是市高中最低就是外国语”的承诺。
说到底,血亏的还是家长。
在这件事情中,鱼sir不知道家长是刻意回避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还是相信钱可以买到一切。
如果都不是,那么就又回到上文提到的,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
这两则新闻虽是个案,可很典型。
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都非常局限,却偏偏自以为全方位掌握了孩子,也因此,“出事”后,往往一副懵X(消音)状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好问题。
教养的日常迷思鱼sir记得《红楼梦》里有一幕很耐人寻味。先强调一下,《红楼梦》里几个主要角色,都不过初中生年龄,最小的惜春大概才9岁。
大观园开放后,宝玉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公子,其他几乎都是女眷。
他娘王夫人其实挺愁的,担心宝玉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带坏”,更直接点说不能清清白白,但她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比较妥当。
直到有一天,王夫人和宝玉的贴身大丫鬟袭人发生了一场对话,事情迎来微妙转机。
在第34回,宝玉因为一些小情小爱事件,被他爹贾政按着打个半死不活。
王夫人心疼不已,对宝玉的未来有说不出的担忧。
此时,袭人来了一场秀,进言献策道:“若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老爷若是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王夫人一听这话,立马念了一句“阿弥陀佛”,赶着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
接着又说道:“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王夫人没想到,袭人竟然如此“懂事”,想的和自己一样一样的,因此,对她信任有加,相信她肯定能看好宝玉,不会乱来。
随后,她还从自己每月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内定袭人为宝玉未来的妾,以姨娘身份对待。
可了解事情全貌的读者应该知道,被王夫人判为行为不检点并最终赶出去的丫鬟金钏、晴雯其实和宝玉清清白白,反而是她所托之人袭人早和宝玉发生过关系。
旁观者难免觉得王夫人这顿操作充满讽刺,但仔细一思索,我们会发现,许多父母身上都有类似的局限。
这种局限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看待世界”。
王夫人因为老公贾政“出轨”丫鬟,因而痛恨想要上位的丫鬟,处处提防,这是她的生命经验,同时形成了她看待世界的方式。
书中原话是“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
总之,在王夫人眼里,宝玉仿佛是那“狼群”中的羊,宝玉不会是那主动犯错者。
类似的迷思,在今天依旧常见:
“我的儿子/女儿生来就这样。”
“我的孩子很有天赋。”
“这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孩子在家都挺正常的。”
“这孩子就是像我”
……
这些话,是不是都透着一股迷之自信?!
莫笑他人,这种盲目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
在内心深处,我们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是特别的,我们拥有使我们区别于大众的品质。
换句话说,我们容易选择性忽略一些信息,尤其是那些对自己不利的。相反,我们会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这种心理有个专业术语,叫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朱迪思·里奇·哈里斯说,自我服务偏见会促使我们夸大自己的独特性。夸大自身独特性的结果是产生更多积极的幻觉,比如掌控未来的幻觉。
这种幻觉最终会延伸到试图掌控孩子的未来上。
进而就有了,不管家长之间能力、条件的真实情况如何千差万别,大家在教养孩子上,都能自然表现出一种同等分量的乐观与自信。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让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或实现自己想实现但遗憾未实现的人生。
哈里斯调侃道,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家长通常会把这种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同寻常的育儿方法,而从来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做法与附近大多数其他父母的做法几乎相同。
诚然,每个人都很难突破自身的局限去看待问题,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如此。
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适度降低“自我服务偏见”程度的,比如,和其他家长多多交流,参考更多不同维度的专业信息,重视孩子的意见等等。
归根结底,一切取决于家长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局限,并打破自我中心,把教养这件事情放到一个更宽广、理性的空间里去验证,而不是上来就一句: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呀!
我是鱼sir,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了,
欢迎头条留言置顶处第一条或者头条私信随时和我聊聊。
,